《婴儿 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是在国家“七五”攻关科研项目“中国0~14岁儿童智力低下流行病学调查”的成果基础上,经过多年临床检验并修订完善而成的。全国推广应用以来,得到了广泛认可,公认该量表是一种简便、可靠、操作性强的行为评定量表,具有较大实用价值。
1986年底,北京医科大学和四川省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国家“七五”攻关科研项目:“我国0-14岁儿童智力低下流行病学调查”。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这项科研课题,我们从1987年元月初开始进行方法学的标准化工作。1973年美国智力低下协会给智力低下制定的定义:“在发育时期内,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同时伴有适应性行为的缺陷”,意味着智力低下的诊断必须具有三个条件:①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即智商低于人群均值2个标准差;②适应行为缺陷,主要指个人生活和履行社会职责有明显的缺陷;③表现在发育年龄,一般指18岁以下。所以,在智力低下的诊断中,必须具有智力测验和行为评定两种结果,也就是说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检查。诊断方法如盖塞尔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已在我国完成了标准化,而适应行为量表尚没有标准化。因而,适应行为量表的标准化工作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该项工作,儿童适应行为量表将成为本次和今后临床、科研工作中智力低下诊断和分级的有力工具。
为了在短期内编制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适应行为能力量表,我们选择了日本心理适应能力研究所等机构编制的《S-M社会生活能力检查量表》作为基础版本进行再标准化工作。1987年10月,首先在北京市城区和农村分别进行预试验,对量表进行了修订;同年11月,在成都举办了量表培训班;12月,在全国六大省(市、区)进行取样、检测工作;1988年初,进行了样本资料统计和编写手册工作。
该量表在全国推广应用以来,得到了许多单位的认可,一致认为是一种简便、可靠、操作性较强的行为评定量表,具有较大实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和临床工作,特别是国内大型智力低下流行病学研究工作。为了适应国内科研和临床工作的需要,根据各类使用者的要求,我们又修改增补,充实了有关智力低下的基本知识,以满足临床使用和研究参考的需要。
儿童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的标准化工作自始至终得到了卫生部科教司的积极支持;北京师范大学林传鼎教授、张旭阳教授,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教授对量表再标准化工作也都给予了多方面指导;北京大学卞立强教授参加了翻译工作。在此,我们向卫生部领导和各位专家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在量表制订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北京西城区西四北小学、北京西城区培智学校、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也借此机会特致谢忱!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该量表再标准化工作肯定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各界人士给以指正。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量表的结构
第三章量表再标准化
第四章量表的检查方法
第五章量表具体内容
第六章评定实例
第七章信度和效度
第八章量表在残疾评定中的应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