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青年时代》旨在讲述鲁迅文学创作的“始基”,也贯穿着周作人对鲁迅的立场,即把鲁迅当成“人”而不是“神”去看待,再去看他的文学,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青年时代》通篇平淡朴实,却比较详细地描述了鲁迅前三十年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思考,这也让世人见到鲁迅在《朝花夕拾》之外的生活里,除了“严厉可畏”,还有“特别和善”的那一面。
 
                                1.鲁迅被遗忘的时光。鲁迅一直在被神话、标签化、片面化,甚至一度成为刻薄毒舌、固执凌厉的代名词,而其强大的精神内核却一再被阉割,这也与鲁迅当下广为流传的多为抨击时事的作品不无关系。所以少年鲁迅是久被忽视的一段时期,也是极易引起青年读者共鸣的一段经历。《鲁迅的青年时代》意图带读者重走一遍鲁迅成长之路,不趋同,不盲从。
2.周作人首次公开评价鲁迅。周氏兄弟二人皆是文坛翘楚,生活又重重纠葛不断,不同于鲁迅的尖锐无畏,周作人喜好平淡无波,不愿过多参与有关鲁迅的讨论,尤其在两人分道扬镳之后,立场更是讳莫如深。此次在《鲁迅的青年时代》里却是明确表达对鲁迅的态度,即“要把他当作‘人’去看,不是当作‘神’”,并以此贯穿全书,再现了真实生活中一个有冷冽也有温情的鲁迅。
3.全新精装重校,排版、设计皆推陈出新,并结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既有床头书般的亲和,又不乏作为藏品的精致。
            
 
今年十月值鲁迅去世二十周年纪念,有些报刊来找到我,叫写纪念文字,我既不好推辞,也实在觉得有点为难。这个理由很是简单明了的。因为我以前所写关于鲁迅的文章,一律以报告事实为主,而这事实乃是“事物”的一类,是硬性的存在,也是有限度的。我对报刊的同志们说,请大家原谅,写不出什么文章来,因为我没有写文章的资本了。我写那些旧文章的资本都是过去的事实,而那样的资本却有一定的限量,有如钞票似的,我所有的一札有一定的数目,用掉一张便少一张,自己不可能来制造加添的。各位都谅解我的意思,但还是要叫我写,我也不好再硬辞,只得答应下来,结果便是这几篇文字。承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盛意,肯给我印成小册子,这是我所感谢的,但如上文所说,这些文章或者内容不大充实,要请读者原谅,只是空想乱说的话那我可以保证是没有的。不过话又说了回来,这比起我以前所写的或者有地方还较为得要领些,不是那么的散漫,有地方也供给了些新的事实,虽然这分量不多。《西北大学简报》上登载一篇我的女儿所写的纪念文,里边说到有些小事情,例如鲁迅不爱理发的一节,颇能补足我们的缺漏,也就抄来附在里边了。除了这些新写的文章以外,我又把旧稿三篇找了出来,作为附录,加在末尾。其中一篇是《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完了的时候,又两篇则是鲁迅刚去世后所写,也都有纪念的性质,重印出来,或者可以稍供读者的参考。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一日记于北京。
 
周作人
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鲁迅的青年时代…………………001 
一  名字与别号……………001 
二  师父与先生……………004 
三  遇见“闰土”…………008 
四  祖父的故事……………010 
五  避难……………………012 
六  买新书…………………015 
七  影写画谱………………019 
八  三味书屋………………023 
九  药店与当铺……………028 
一○  往南京………………032 
一一  东京与仙台…………036 
一二  再是东京……………041 
鲁迅的国学与西学………………047 
鲁迅与中学知识…………………055 
鲁迅的文学修养…………………061 
鲁迅读古书………………………068 
鲁迅与歌谣………………………076 
鲁迅与清末文坛…………………083 
鲁迅与范爱农……………………090 
鲁迅与弟兄………………………099 
鲁迅与闰土………………………107 
鲁迅在南京学堂…………………111 
鲁迅的笑…………………………116 
阿Q   正传里的萝卜……………119
附录一  关于阿Q正传 …………124 
一  引言……………………124 
二  本文……………………126 
附录二  关于鲁迅………………131 
附录三  关于鲁迅之二…………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