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4·20”芦山强烈·芦山新路:“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方负责制体制机制创新实践
定 价:169 元
- 作者:顾林生,王林,李莎 编
- 出版时间:2017/8/1
- ISBN:9787569007404
- 出 版 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TU984.271.4
- 页码:409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
商品库位:
2013年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这是我国继“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又一次重大地震灾害。在以习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巨大支持、有力指导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定领导和统筹指挥下,在雅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推进下,在祖国大家庭、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无私援助和德阳市、成都市的有力援建下,芦山县、乡(镇)党委、政府作为实施主体、责任主体集体践行重建新路,带领芦山县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斗争,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和过渡安置的全面胜利,胜利地完成了三年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芦山县成为以地方为主的我国特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第1个县级典范,开辟了“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新路的“芦山旅程”。
三年来,****、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坚持安全第1,质量第1;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科学重建”,成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2013年7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芦山她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进一步要求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基本要求,突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重建美好家园”。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是对广大灾区群众和灾后重建工作的深情关怀,更是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依靠群众、科学重建,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恢复重建新路子的动员令。
2014年11月29日,****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一年多来雅安市和芦山县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政治理论上科学严谨地要求“中央有关部门要系统总结这次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深入把握内在规律,在国家层面研究出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性政策法规,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的新路子”。在灾后重建的每个关键阶段和重要时刻,中央统筹指导坚强有力,发挥了揽全局、决大事的重要作用。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雅安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推进下,芦山县、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作为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切实履行责任,根据四川省委《关于推迸芦山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决定》,紧紧围绕“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总目标,坚持重建为纲,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富县、旅游兴县、依法治县”五大战略,奋力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努力建设秀美新芦山。经过三年顽强拼搏和实践创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芦山县灾区脱胎换骨、发展再建,“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规划蓝图已逐步变成生动现实。灾区人民已走出了地震的阴霾,正满怀信心全面迈上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新征程。
为了系统地总结和充分展示“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芦山县的实践和成效,突出灾后恢复重建的新理念、新机制、新发展,特别是总结芦山县在“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的新路子”中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践行新路情况,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组成课题调研编纂小组,对“4·20”地震强烈地震灾后恢复地方负责制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进行实地调研、分类总结,研究编撰了《四川大学“4·20”芦山强烈·芦山新路:“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方负责制体制机制创新实践》。
“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新路,是由党中央和国务院针对我国特重大自然灾害,首次从过去的直接安排包揽部署向地方负责制转变,从举国体制向地方作为主体组织实施转变,有利于提升和增强地方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标志着我国灾后恢复重建体制机制建设的重大转变和创新。本次编纂研究工作,就是以项目推进体系、案例形式、典型事迹去论证“芦山重建新路”的创新和实践。《四川大学“4·20”芦山强烈·芦山新路:“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方负责制体制机制创新实践》是四川大学“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研究丛书之二,也是我国研究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方负责制的县级党委、政府创新实践的第1本著作。这将对我国灾后恢复重建体制机制建设和立法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材料。
这次调研编纂工作,是根据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四川省政府组织编制的城乡住房建设、城镇体系建设、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重建、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修复、防灾减灾、土地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等11个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规划的分类,把“芦山新路”分为“政府创新与实践”“经济创新与实践”“民生创新与实践”“社会创新与实践”“党建创新与实践”和“理论创新与实践”等六大创新与实践,并配上案例和典型人物事迹,系统地阐述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方负责制体钊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四川大学“4·20”芦山强烈·芦山新路:“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方负责制体制机制创新实践》调研编纂工作,也是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芦山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办公室、四川大学一中国共产党雅安市委员会党校共建的“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与振兴发展研究中心”(简称“4·20中心”),在芦山县“4·20”强烈地震灾后科学重建委员会的鼎力支持下,根据****的重要批示和五大发展理念,认真“系统总结这次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深入把握内在规律”的一项重要实践和创新活动。调研编纂小组在思维和行动上进行创新,独立调研,要求项目各方公开资料,到现场勘察项目,广泛听取政府、专家、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督单位等各方意见,与受益群众交流,既关注灾后重建的过程与成果,同时也关注后续发展和风险管理。同时,芦山县、乡(镇)党委、政府给调研编纂小组提供了一个透明、公开、宽松的调研环境,体现了把全县灾后重建的成果与践行新路的经验共享于全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理念和精神。
2013年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这是我国继“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又一次重大地震灾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巨大支持、有力指导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定领导和统筹指挥下,在雅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推进下,在祖国大家庭、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无私援助和德阳市、成都市的有力援建下,芦山县、乡(镇)党委、政府作为实施主体、责任主体集体践行重建新路,带领芦山县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斗争,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和过渡安置的全面胜利,胜利地完成了三年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芦山县成为以地方为主的我国特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第一个县级典范,开辟了“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新路的“芦山旅程”。
三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科学重建”,成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2013年7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芦山她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进一步要求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基本要求,突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重建美好家园”。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是对广大灾区群众和灾后重建工作的深情关怀,更是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依靠群众、科学重建,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恢复重建新路子的动员令。
2014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一年多来雅安市和芦山县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政治理论上科学严谨地要求“中央有关部门要系统总结这次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深入把握内在规律,在国家层面研究出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性政策法规,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的新路子”。在灾后重建的每个关键阶段和重要时刻,中央统筹指导坚强有力,发挥了揽全局、决大事的重要作用。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雅安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推进下,芦山县、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作为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切实履行责任,根据四川省委《关于推迸芦山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决定》,紧紧围绕“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总目标,坚持重建为纲,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富县、旅游兴县、依法治县”五大战略,奋力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努力建设秀美新芦山。经过三年顽强拼搏和实践创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芦山县灾区脱胎换骨、发展再建,“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规划蓝图已逐步变成生动现实。灾区人民已走出了地震的阴霾,正满怀信心全面迈上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新征程。
为了系统地总结和充分展示“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芦山县的实践和成效,突出灾后恢复重建的新理念、新机制、新发展,特别是总结芦山县在“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的新路子”中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践行新路情况,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组成课题调研编纂小组,对“4·20”地震强烈地震灾后恢复地方负责制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进行实地调研、分类总结,研究编撰了本书。
“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新路,是由党中央和国务院针对我国特重大自然灾害,首次从过去的直接安排包揽部署向地方负责制转变,从举国体制向地方作为主体组织实施转变,有利于提升和增强地方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标志着我国灾后恢复重建体制机制建设的重大转变和创新。本次编纂研究工作,就是以项目推进体系、案例形式、典型事迹去论证“芦山重建新路”的创新和实践。本书是四川大学“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研究丛书之二,也是我国研究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方负责制的县级党委、政府创新实践的第一本著作。这将对我国灾后恢复重建体制机制建设和立法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材料。
这次调研编纂工作,是根据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四川省政府组织编制的城乡住房建设、城镇体系建设、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重建、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修复、防灾减灾、土地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等11个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规划的分类,把“芦山新路”分为“政府创新与实践”“经济创新与实践”“民生创新与实践”“社会创新与实践”“党建创新与实践”和“理论创新与实践”等六大创新与实践,并配上案例和典型人物事迹,系统地阐述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方负责制体钊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本书调研编纂工作,也是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芦山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办公室、四川大学一中国共产党雅安市委员会党校共建的“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与振兴发展研究中心”(简称“4·20中心”),在芦山县“4·20”强烈地震灾后科学重建委员会的鼎力支持下,根据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和五大发展理念,认真“系统总结这次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深入把握内在规律”的一项重要实践和创新活动。调研编纂小组在思维和行动上进行创新,独立调研,要求项目各方公开资料,到现场勘察项目,广泛听取政府、专家、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督单位等各方意见,与受益群众交流,既关注灾后重建的过程与成果,同时也关注后续发展和风险管理。同时,芦山县、乡(镇)党委、政府给调研编纂小组提供了一个透明、公开、宽松的调研环境,体现了把全县灾后重建的成果与践行新路的经验共享于全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理念和精神。
顾林生,1967年生,现任四J|『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四川省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1998年4月-2002年3月任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UNCRD)联合国研究员;2002年7月-2013年8月分别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安全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所长、副总工程师等;2014年至今担任联合国灾后重建平台(UN-IRP)客座研究员。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家减灾委、国家发改委等防灾减灾、灾后重建等领域的专家。联合国减灾专家,日本防灾减灾研究的著名专家。
研究方向主要为综合防灾、灾后重建、国际减灾与合作、应急管理、国土规划与区域政策等。参加国内外40多项课题研究工作。
第一部分 总论与总结
第一章 芦山概论
第二章 地震灾情
第三章 抗震救灾与过渡安置
第四章 灾后恢复重建概况
第五章 灾后恢复重建管理创新
第二部分 政府创新与实践
第六章 组织机构与领导统筹
第七章 干部能力建设
第八章 重建项目管理
第九章 重建资金管理
第十章 对口援助帮扶
第三部分 经济创新与实践
第十一章 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二章 农业产业园区
第十三章 工业园区
第十四章 旅游产业
第四部分 民生创新与实践
第十五章 城镇住房建设
第十六章 农房重建
第十七章 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八章 社会保障
第十九章 防灾减灾与地质灾害防治
第二十章 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
第五部分 社会创新与实践
第二十一章 社会组织服务
第二十二章 社会组织参与
第二十三章 群众参与
第二十四章 社区建设
第六部分 精神创新与实践
第二十五章 灾后重建指挥部
第二十六章 政府部门
第二十七章 公共服务单位
第二十八章 城乡基层政府
第二十九章 省内对口援助单位
第三十章 灾后重建工程
第三十一章 重建振兴企业
第七部分 党建创新与实践
第三十二章 各级党组织的创新与实践
第三十三章 基层书记的创新与实践
第三十四章 自主建设委员会的创新与实践
第八部分 理论创新与实践
第三十五章 重建在\"芦山之路\"创新在\"芦山新路
第三十六章 关于建立特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长效机制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考
第三十七章 新华社关于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新路的三年理论跟踪
第三十八章 公众参与在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十九章 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提升恢复重建能力
第四十章 灾后重建体制机制创新的四川探索与实践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