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评价研究》以河北省威县为研究对象,针对农牧业从散养向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农牧业经营单向流动发展模式等问题,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对农牧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对策等进行了研究,具有较高的示范意义和出版价值。
威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隶属邢台市,总面积1012平方千米。东邻清河县,西界广宗县,北与南宫市毗连,南与临西县及邯郸市邱县接壤。辖洺州镇、梨园屯镇、章台镇、侯贯镇、七级镇、方营乡、第什营乡、枣园乡、固献乡、贺钊乡、贺营乡、张营乡、常屯乡、常庄乡、高公庄乡、赵村乡等16个乡镇,522个行政村。目前,全县总人口58万多人,其中,农村人口47万多人,约占总人口的81%。
威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也是“河北省渤海粮仓示范工程”重点县。当地以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高梁、甘薯及杂粮;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瓜果、蔬菜等。威县是植棉大县,棉花种植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棉花种植面积及总产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素有“冀南棉海”之称。近年来,威县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畜牧业生产规模,引进多家大型养殖企业,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养殖业是高污染行业,大规模养殖场的建立极大地威胁了当地生态环境,也给威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为了解决目前种植业与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污染严重、畜禽废弃物利用率低等问题,需要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路线进行深入探究,找到一个适合县域发展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要使农业内部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利用。为此,本书“河北省渤海粮仓示范工程”课题组人员多次深入威县调研,历经四年的持续跟踪,以“大粮食”理念为指导,以污染防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产业链为纽带,以资源和产品的循环利用为手段,遵循“3R”原则,探索农牧业生产中应用优化饲料全营养供给,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废弃物还田养地等技术,开展清洁、高效的农牧结合循环经济的新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力图协调农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推动威县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正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理论研究积淀和实践经历感触,促成了本书的形成。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条能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①建立低投入、低排放、低污染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目前,农业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投入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同时过度放牧、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等使得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农村生态系统被打破,农业的生产力也受到了影响,农药和化肥的超标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土壤的生产质量日趋下滑,严重影响到农业的经济效益。②建立低消耗、高效益、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农业长期以来都是依赖对现有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尽合理的过度开发来取得发展。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一旦没有可以利用的非可再生资源,农业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发展要以新能源开发和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为载体,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③建立以科技为支撑,管理为保障的科技型农业。农业要依靠科技的创新和科学完善的管理,来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威县农业科技较之于发达地区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要改变落后现状,提高当地农业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发现和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方式。④建立绿色、健康的安全型农业。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和高效的产出。在农业的投入端,用生物有机质代替传统的能源,利用自然细菌的分解功能,处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减少对农产品的损害。
第七章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第一节 政策保障
第二节 法律、法规保障
第三节 经济制度、服务保障
第四节 技术保障
第八章 县域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方法
第一节 县域农业循环经济评价理论概述
第二节 县域农业循环经济评价的方法体系
第九章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第一节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第十章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第一节 多目标优化模型
第二节 遗传算法基本理论
第三节 多目标遗传算法的产生及基本思想
第四节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第十一章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