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将几十年来的有关民歌与新诗的文章结集首次出版。本书主要分五大部分,即诗歌创作总说、新诗兴衰的历史规律、论民歌艺术、民间特有的诗体形式、新诗习作等,具体内容有:立体诗风、俗文学诗歌概述、民间诗歌分类刍议、二言诗与民歌、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民歌四行体之西传、楚辞体诗与民歌、骚体的反思、鲍照与民歌、词与民歌、在西砸听民歌、杂说顾颉刚与《吴哥甲集》、诗歌访谈录、林庚先生谈新诗与民歌、说民歌体、《毛南族民歌》的新突破、致天安门前的哨兵等等。
本书是段宝林文集之一种。
段宝林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开路先锋,在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和文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多有创见和理论创新。
本书的亮点与价值:
民间律诗研究是前人从未做过的的宏伟工程,段教授用科学法记述与研究了几百种民间诗歌的格律形式,把我国56个民族和20多个国家的民间史料做了研究,这对新诗创作有很多的欣赏与借鉴价值。段先生的这一成果,还突破了《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和《文学概论》教材中关于押韵的概念定义,改变了大家对民歌体的流行看法。
在民歌的文艺理论的创新方面,有否定形象思维论的论述,这是根本性的文艺理论创新;《论艺术的失落与回归》是一篇曾经在诗界引起过不小震动的文章。
关于民间文艺的价值及其艺术规律问题,民歌与新诗研究的六维立体思维模式、文艺上的雅俗结合律等等理论,开创了诗歌研究的新天地。
……
自序
民歌与新诗的关系问题,关系到新诗创作的繁荣至巨,过去有过剧烈的争论,现在,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发展,应该是可以作出结论的时候了。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让我们看看百年新诗兴衰起伏的历史事实吧。
自从1916年8月23日的《青年》杂志发表了胡适的《蝴蝶》一诗开始到如今,新诗正好走过了100年的崎岖路程。当时的新诗作者大多是很重视民歌的。胡适曾说:
我们的韵文史上,一切新的花样都是从民间来的,……国风、楚辞、乐府、词曲,都是文学史上的范本。我们今天的新文学,特别是新诗,也需要一些新的范本。……一个是外国的文学,另一个就是我们自己的民间歌唱。20年来的新诗运动,似乎太偏重了前者而太忽略了后者。……我们深信,民间歌唱的最优美的作品,往往有很灵巧的技术,很美丽的音节,很流利漂亮的语言,可以供今日诗人的学习师法。①胡适:《歌谣复刊词》,见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周刊1936年第2卷第1期。
1918年2月1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校长启事征集近世歌谣,李大钊、鲁迅都参加搜集民歌,引发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搜集和研究歌谣的运动。
刘半农在《北京大学日刊》上编《歌谣选》并写了许多歌谣体的新诗。
北京大学《歌谣》周刊1922年12月创刊一直坚持到1925年。钟敬文先生还把《歌谣》周刊上的文章编了一本《歌谣论集》。朱自清还根据《歌谣》周刊的材料在清华大学中文系开了一门《歌谣研究》的专题课。
1922年郭沫若在写自由诗的同时,也重视民歌,为《民谣集》写序。
闻一多、徐志摩也重视民歌。现代派诗人李金发还搜集家乡的客家民歌,编了一本《岭东恋歌》在上海出版。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文艺界下乡搜集歌谣,何其芳、公木编了《陕北民歌选》,严辰编了一本《信天游选》。
贺敬之写民歌体新诗在《南泥湾》《白毛女》等等歌词中大放光彩。
李季搜集民歌,编了一本《顺天游》,还创作了著名的民歌体长诗《王贵与李香香》。
张志民、阮章竞、王致远等诗人也都创作了民歌体的长诗。学习民歌成了风气。
袁水拍写了许多《马凡陀山歌》讽刺国民党的腐败在报纸上发表,起到了很大的战斗作用。
1949年以后,特别是1958年新民歌运动以后,毛泽东提出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人们对民歌更加重视。
民歌的语言和形式对许多大众化诗人写新诗,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这是符合艺术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雅俗结合律。②段宝林:《文艺上的雅俗结合律》,《光明日报》1987年12月15日。
当然,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民歌体太简单,如果新诗都写民歌体,那就太单调了。
这种意见是很流行的。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这些人不了解民歌,更不了解民歌体。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花费了十多年时间,发动各民族诗人、诗律学家、语言学家,把中国56个民族和22个主要的国家所有重要的民歌的体式与诗律,都作了很好的研究。③王力:《民间诗律序》,见段宝林、过伟编:《民间诗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我们发现民歌的体裁有好几百种,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过去人们所说的民歌体,实际上只是汉族民歌的一种山歌体而已。而且山歌体也不完全是规整的七言四句体。湖北、河南等地还有五句子山歌;苏南、浙江还有句子字数很多的乱山歌;汉族各地的民歌:山歌、小调、号子、吟诵调、儿歌等等民歌体,如信天游、花儿与少年、茉莉花、猜调等等民歌体是很多的。各地几乎都有《茉莉花》《绣荷包》等等民歌小调,其句式往往并不相同。怎么能说民歌体单调呢!
确实,在现代文学史上,民歌与新诗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而人们还有许多误区,需要我们去廓清。许多问题还需要好好讨论。
为此我把几十年来的有关文章,集中发表,是为了再一次呼吁:诗人们,请尊重历史实践经验,尊重艺术规律,要好好重视民间歌谣。
这是新诗健康、繁荣发展的重要诀窍。
过去,只有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荷马、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贝朗瑞、拜伦、雪莱、济慈、普希金、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博尔赫斯等等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了这个诀窍艺术规律,从内容和形式上学习民歌,写出了广大人民喜爱的好诗。
今天,我们要自觉掌握这个诀窍艺术规律,认真学习民歌,虽然并不容易,但是终归是可以学好的。
民歌是流传了千百万年的人民创作,始终是人民喜爱的诗歌。我们要使得自己的诗歌受到人民的青睐,不下苦功夫学习民歌,掌握民歌的语言艺术技巧,是写不出人民喜爱的新诗的。
我学习民歌还非常不够,许多问题的认识,可能还是很肤浅的,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书中的有些引文和某些重要事实,我往往反复引证,说明它的重要,真理不怕百回说,可以加深人们的印象。还是必要的吧。此书的出版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同志们的大力帮助,我特别感谢。是为序。
2016年10月27日于北京大学五道口嘉园
段宝林(1934.1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前我国俗文学、民间文艺学泰斗(钟敬文,我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界泰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大学民俗学会负责人、中国故事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歌谣学会理事、国际民间文学研究协会会员。重要著作有《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中国民间文艺学》《立体文学论》等。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如优秀图书奖、最佳著作奖、《民间文学论坛》首届银河奖、北大505中国文化奖特别奖及意大利巴勒莫人类学国际中心的彼得奖。1999年获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之二十世纪杰出人物金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