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业耕聚落到国际社区,鼓浪屿百年渐变的历程少不了多层叠加的人物,他们的身影渐行渐远,但他们的痕迹依然清晰。本书以历史散文的笔法,提取鼓浪屿几个历史阶段有特性的人物,串珠为链,试图再现他们昔日光辉;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梳理撰写了一系列鼓浪屿轶闻旧事,及笔者作为鼓浪屿现居民对鼓浪屿的回望与反思。
《鼓浪屿 故人与往事》由詹朝霞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詹朝霞,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法学学士,厦门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厦门市社科院鼓浪屿国际研究中心,《鼓浪屿研究》编辑部主任。出版:《鼓浪屿学者》(譬洪卜仁合著)。《鼓浪屿史话》(与李启宇合著)。《海西晨报》之《追忆鼓浪屿》专栏作者。
卷首鼓浪屿,—粒沙与世界的关系
卷一西方来者
平生所寄是他乡——打马字牧师
莫问此处是故乡——郁约翰医生
鸡母山上的落日——安理纯夫妇
足球自始满英华——洪显理痕迹
一经寻源三十载——毕腓力趣事
工部局长的“风光”——“番客”巴士凯
卷二宁有故人
一蓑烟雨任平生——革命者林祖密
“此间安乐且称窝”——林尔嘉的菽庄吟社
物我两尽转瞬间——乡绅黄廷元
古榕阶前满藓苔——林文庆校长
宇宙文章自此起——文学家林语堂
门前荔枝已成荫——郑柏年校长
也曾沉吟也昂扬——沈省愚校长
却把女子当儿郎——邵庆元校长
野人怀土吾怀乡——蔡丕杰先生
此生只寄山水间——君子黄省堂
鼓浪屿,弘一法师的背影
于无声处归故乡——陈传达之死
诚以致富报桑梓——闽商许经权
“宁有故人可以相忘”——邵建寅先生
当岁月穿过音符——朱思明教授
鼓浪屿的一棵树——林世岩校长
卷三彼时红颜
繁华落尽冰汲水——周淑安
黄家有女斯如萱——黄萱
锦瑟无端思华年——陈锦端
凤兮凤兮凤如兮——廖翠凤
繁花硕果自冰清——林瑜铿
隔代芳邻有良医——叶友益
卷四轶闻旧事
1910年美国商团访厦
青春行板英华往事——英华中学百名学生68年前的一次台湾之行
鼓浪屿,一段中法世纪之恋
许春草与中国婢女救拔团
中国婢女救拔团二三事
曾上苑虎口脱险
“息园”之谜
陈国辉妻妾们的遗产之争
陈国辉四妾蔡瑞堂
“美国少爷兵”
“铁人”大发“牵猴财”
弹人世界万花筒
卷五今我来思
富者仁,贫者不贱
启蒙与普及——也谈鼓浪屿西式教育
“铃儿响叮当”——记怀德幼稚园
英语、音乐和足球——昔时鼓浪屿教育“三宝”
春卷的滋味
公平路拐角处
迷失黄昏莲石山房
告别与转变——鼓浪屿中德记背影
卷尾一个人与一座小岛
版权页:
还在小溪的时候,郁约翰就招收陈天恩、林安邦、黄大辟、陈伍爵等5人为医学生。1900—1932年,救世医院附设医学专科学校,学制5年。郁约翰在世时,每周花9个小时给学生上课。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寻源中学。学习科目有物理、化学、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解剖学、内科、外科、眼科、妇产科、小儿科、皮肤科、检验科等。学习方法是上午学生到各科见习,下午上课。医学专科学校共培养了6届毕业生,共40人。虽然要通过郁约翰的医学考试很难,但报名求学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学生是郁约翰的快乐与骄傲,他恨不得给他们好的培训,以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人民。郁约翰对学生影响巨大,以致有学生宁可在医院拿15美元的月薪而拒绝1000美元年薪的工作。
因为中国的妇女不肯让男医生看病,更不愿意让男医生接生,郁约翰为此创办了一个“护士之家”,目的是培训本地护士,特别是助产士,以减轻护士短缺的压力。1926年,郁约翰逝世16年后,救世医院开设闽南地区首家护士专科学校,即发源于此。
在郁约翰服务厦门的15年中,共诊治住院病人16000人,门诊病人125000人,做了7000例以上的手术。另据何丙仲翻译的美国牧师A.L.Wamshuis所著《郁约翰生平述略》(A Brief Sketch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Dr.John A.Otte)显示,救世医院开办的12年(1898—1910年)中,共收治17000多名住院病人,135000多名门诊病人,做了7500多例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