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建筑设计的一本图书,旨在为读者介绍高层建筑具有创造性、想象力、自由、前卫的建筑设计过程。摩天大楼是城市里真正的“垂直观望塔”,甚至被视作“城中之城”。《垂直密度》是(未来)杂志社VD柚书系的其中一本,将当代高层建筑的类型分7步做了研究。高层建筑,或者称为摩天大楼,其意义在于跟城市环境之间的联系、多种维度上的可持续性、新兴科技、高效利用能源、景观以及创新与实验性。在先进的视听技术以及其它日新月异的各种媒体技术的强大压力下,书写的文字不可避免地显得那样的脆弱,但是大学应对阅读加以特殊鼓励,并强调其在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性。
斯德鲁哈尔数——《玩具总动员》的名言“超越极限”
密集城市中的人口过剩问题让大楼越来越大,建筑越来越宏伟,通过解放第一层的空间,能让城市具有像山脉、丘陵的海拔一样的特点。这些宏伟的建筑物受风力的侵袭,能够降低气流的速度,造成气体涡流。流体不能包围涡流、和频繁吹进来的风引起力学共振。这是频率上的巧合力与运动。
斯德鲁哈尔数是捷克物理学家范桑克·斯德鲁哈尔发明的描述风频的无因次量,跟建筑物的形状、风速成正比,跟建筑直径成反比,也就是说:
风频=刚度/质量质量方面要怎样做?实现楼板重量的最优化。刚度方面要怎样做?考虑到刚度与建筑——高度成反比。
安装在摩天楼顶部的“调谐质量减震器”能产生与风力相同的运动频率,以此使共振平衡。因此,纽约花旗集团中心,温哥华喜来登华尔中心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尽管基座面积有限,但仍可以高耸至279~:(59层),150米(48层)和492米(101层)。对30层高的建筑来说,风力的危害更甚于地震。
高层建筑不断挑战着极限,取消了高度限制已经将我们导向对建筑造型和建筑艺术的颠覆。
“建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涉及科学、艺术、数学、工程学、气候、自然……”——诺曼·福斯特
译者:李婵 编者:(西班牙)海拉尔德·明戈·比纳乔 (西班牙)海拉尔德·明戈·马丁内斯
序言
摩天大楼的未来
整体构造
多罗班蒂大厦
0·14大厦
Q中心
水平摩天大楼
能源+Energy+万科中心
地形和景观战略
都市森林
蕾丝山
数码媒体城
码头+海滩大厦
蒙德里安拉诺酒店
两个高层结构体系
艾尔里姆岛的摩天之翼
海格力斯大楼
Z大厦
埃德加大街摩天楼
展会之门大楼
亚洲广场
莱佛士坊
西门子
莱佛士城
世界帝国大厦
视觉艺术品
苏州高新城际铁路站
米易县文化大楼
杭州市民中心
上海中心
世界可持续发展中心
常春藤大厦
“灯塔”摩天楼
水平体量的叠加
都市模型
凯悦酒店
“唯一”商场
改革296号
维也纳大厦
河上博物馆
多孔薄片大厦
标志性的几何
天际村
阿布扎比投资公司大厦
“蚕茧”摩天楼
奥林匹亚季
梅拉斯大楼
R432大楼
Town Town公大楼
百合塔
马德罗港大厦
经济适用房大楼
东莞国际金融大厦
插图:
摩天大楼的未来批评性评论
正如有些人对“垂直文化”很感兴趣——甚至可能很着迷——一样,我将一生中很长一段时间用于高层建筑的评论。国际大都市中的摩天大楼,看得见摸得着,在媒体报道中也经常露面,在知识分子的讨论、专业辩论中也时常涉及;这样看来,摩天大楼似乎成了主角,成为评论界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主题。对高层建筑的这种极度关注让我得以在高层建筑的建造活动中经历各种悲喜:有时一座摩天楼会胎死腹中,有时又会重获新生。如今,对我来说,似乎我们又沉浸在那些神奇的时刻中——设计师又回到实验室;或者那种感觉就像,比如说,在“欧洲曼哈顿”法兰克福开车经过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新一代节能型摩天楼即将建起i或者看完很多摩天楼竞赛的入围方案之后,感觉传统的“高层”定义已经主动让步了。确实,比如说,杨经文、伦佐·皮亚诺工作室或者诺曼·福斯特事务所的作品,都让我们将当今的高层建筑更多地跟高效节能绿色的理念联系起来,而不会去联系造价高昂的钢筋混凝土大体量建筑;或者,正如在美国刚刚讨论的那样,很明显,比起传统的对土地的水平占据,“垂直选择”现在代表了一种真正生态环保的选择。
同时,建造技术同步的发展进步为更高、几平不可能的建筑扫清了障碍。高抗力的材料和参数设计是在新一波设计方案背后的技术支撑,这些方案敢于挑战建筑的传统外观和现代摩天大楼的空间条件。这只是当数码专家、进步的思想家或者像杰斯·赖泽、纳纳科·尤梅默托那样的建筑师说到建筑新纪元的时候所描述的新建筑环境的一个方面。未来?还是回到过去?
这个问题就是:这些针对摩天大楼建筑的新发展确实是对建筑类型史的新贡献吗?或者只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再者,如果是幻想的话,它们是否有能力创造摩天大楼真正的全新时代7
一方面,摩天大楼的历史告诉我们,大多时候,新理念和实际建起的建筑之问有很大的距离。而且创新的程度越高,想要实现,差距就越大。另一方面,没有创新的动力和对改变的渴望,就不可能满足新的需求。这种差距的很多实例都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大多是欧洲的设计方案在北美实施,一般不为大众所知。这里试举几例:意大利建筑师皮耶罗·波尔塔卢皮在1926年就设计了“地狱之城”,跟理查德·迈耶为世贸遗址重建所做的方案和雷姆'库哈斯设计的北京摩天大楼群相比,波尔塔卢皮的预测能力很是惊人。在同样的发展趋势下,有人会质疑诺曼·福斯特事务所在为香港银行设计的结构理念中的创新性(这座建筑是摩天楼建筑的一座里程碑),尤其是看到德国建筑师雨果和博多·拉什1928年设计的“悬垂公寓大厦”。现实是:对大多数当代摩天大楼的评论可以说是一个乏味的王国,也是旧时尚的克隆天堂,极少有例外。比如说,密斯·凡德罗20世纪20年代创造的玻璃盒子类型建筑,二战后贴上了美国标签售往全世界,甚至到了今天仍然是现代高层建筑的模式。垂直、以空间为主、空间均质性、标准化、消耗能源以及矩形网格的结构,在二战前就已经是新理念了,而现在仍然是设计师的主要灵感来源。必须的条件
垂直新纪元的到来需要什么?缺失的环节是什么?
以下是三点反思:
·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有责任推翻社会上“城市水平扩张能让个人享有更多土地,比垂直居住的选择更好”这种观点。另外关键的一点是,重新思索我们的城市,将其视为更加紧密、坚实的实体,能够吸收涌向城市的大量人口。
·对“垂直建筑对当代问题的积极贡献”的共识能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局面:垂直走向不是一种豁免,而是广为流传的东西。那时,垂直走向不再被视为奇异,而将成为大众建筑。这里,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让高层建筑更让人负担得起(如果市场投机适度,这绝对不是问题)、更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