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你所谓的稳定,其实是在浪费生命:李开复给年轻人的100个忠告(全)* 这世界有什么稳定的工作吗?我们身边有多少人,为了稳定丢掉青春,为了平淡丢掉梦想?你现在所享的福焉知不是将来的祸?奋斗不是为了别人,生活是自己的,只有每天进步才是真正稳定的生活。 本书通过李开复从苹果、微软到谷歌,再从谷歌到创新工场,一次次华丽转身背后的故事,引领年轻人在能拼搏的年纪燃烧激情,努力绽放。 稳定是好的,但是如果稳定是一种枯燥的生活,不能够让自己再推进自己,没有再学习,没有再进步,变成在原地踏步,那还不如冒一些风险。——李开复 每一个年轻人都要拥有一颗积极、主动的心,要善于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重要的抉择。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努力、付出都能换来成功,如果努力的方向错了,那么不但没法成功,反而可能导致失败。 在年轻人看来,大咖身上的干货分享*值得学习和品味,*容易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李开复以他55年的人生智慧和28年的职场积淀,告诉在现实中迷茫不安的年轻人,放弃安稳虽然意味着失去,但失去的是那些自己缺乏激情的东西,得到的却是自己主动追寻的事业。 别在最能拼搏的年纪选择稳定 行路的人,不会在意平稳的泥土,无论泥土有多么芳香;再忙碌,人们也会去看一眼风中的百花,即使它们不像泥土那么稳稳地在那儿,但它们的努力绽放,毕竟给世界增添了无限的色彩。 稳定是对的,然而大多数人口中的“稳定”,并不是真正的稳定。世界每天都在变,所谓稳定,或许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本身,所以唯有每天努力奔波,才不会浪费生命。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创业、创新和追求事业成功的人,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而这些人,则多数是年轻人。 年轻人有很多特点,有些是他们的优势,有些则是劣势。年轻人的优势在于,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拥有持续的激情,可以尽情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年轻人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可以尽快地掌握新知识。这两点是年轻人最大的优势。而他们的劣势则在于阅历不足,由于年龄限制,年轻人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经验的缺失很容易导致追寻梦想的年轻人在面临选择时走入歧途或陷入困境,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是年轻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年轻人看来,大咖的创业经历最值得学习和品味,最容易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时候,如果有一个成功者能够给他们指引,帮助他们规划未来之路,告诉他们成功的经验,对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帮助。事实上,也确实有人在做这样的事情,李开复就是其中的代表。 李开复是一个成功者,他从苹果、微软到Google,再从Google到创新工场,从掌控大型跨国企业到进行风险投资,李开复一次次完成了其职业生涯的华丽转身,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那么,我们能否从这个大咖身上学到些什么?答案是肯定的。成功虽然不能复制,但是成功者的经验、方法、思想和认识都是可以借鉴的,也是必须借鉴的。 李开复是优秀的,更是热心的,他身上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支撑他一直在做着帮助年轻人的事。这对追寻梦想的年轻人是非常有利的。有了“李开复们”的指引,年轻人可以少走甚至不走弯路,这样就极大地缩短了奋斗的时间,从而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们常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即使有名师指路,也需要我们有甄别的能力,要懂得抓住重点才行。要知道,李开复给年轻人的忠告很多,范围极广。作为一名想得到指引的年轻人,需要做的就是找出适合自己、对自己有利的那部分内容。可是,在那么多的信息当中,截取这一部分是一件非常费神的事情。这时,对李开复给年轻人的各种指导做一个梳理、解读,之后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而本书,正是本着这个目的去编写的。 在这本书中,我们选取了李开复对年轻人做出的比较实用的100个忠告。在每条忠告的阐释当中,都配备了相应的故事,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建议。这些故事大都发生在李开复自己身上,也有些是他曾经讲过或引用过的。在每个故事之后,我们还附上了李开复的看法,并进行解读,旨在找出李开复行为背后的思维习惯,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比学习。这样的学习和领悟方式,会比光看故事和仅听道理效果更好。 书中的文字朴实而真诚,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启发性,让读者感受到向上的力量、昂扬的态度和智慧的人生哲学,从而使年轻人更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对于年轻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最能拼搏的年纪,如果你的灵魂无处安放,如果你在十字路口犹豫不决,如果你在现实压力下无法喘息,翻开书,读下去,会有一股力量从你心底长出来! 第一章 不要忙着努力,先找准方向
问问自己最想要什么/003 第二章 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
自信是潜能的放大镜/025 第三章 主动出击,赢得机遇
不迷恋安稳的工作/045 第四章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人生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069
常想想下一步如何发展/091 第六章 打破陈规,勇于创新
创新需要打破常规/111 第七章 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129 第八章 活到老,学到老
把学习当作终生事业/151 第九章 气度决定格局
不要停留于表面的胜利/175
别人眼中的你,才是真正的你/195 第十一章 帮助别人,也是在成就自己
别人的“闲事”有时候也得管管/215 第十二章 在反思中走向成功
发现缺点要靠自觉/235 第十三章 正视成长之路上的挫折
挫折是成功的种子/251
第三章主动出击,赢得机遇 要把握转瞬即逝的机会,就要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观点。 ——李开复 不迷恋安稳的工作 现代社会需要积极向上、勇于参与、勇于接受挑战的人。 ——李开复 很多人都想成功,但实际选择的时候却又总是求稳,这是矛盾的。稳定的工作可以给人带来更多的安全感,但同时,这种缺少变化的环境也容易消磨一个人的斗志,让人变得平庸。更严重的是,日复一日地做同一件事情,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感的,这种对工作的厌烦感往往会延伸到生活当中,从而让人丧失对成功的渴望,这是极其可怕的。 李开复觉得,一个人想要成功,想要实现自我,就要有一股冲劲,要懂得积极主动地去争取,要对稳定的现状保持警惕,有一种警觉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保有激情,去做更多、更大、更能实现自己价值的事情。 李开复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博士毕业之后,李开复选择了留校任教,做了一名副教授,根据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制度,李开复在副教授的位置上干几年之后,就可能得到终身教授的位置。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也符合李开复的初始设想,不过渐渐地,他开始感觉到迷茫了。 按李开复的设想,教职应该就是以研究为主的,整天跟各种数据打交道,但他却受到很多“非学术”问题的困扰,要拉经费,要参加各种与学术无关的讨论会议等。更重要的是,他感觉不到变化,仿佛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日子过得非常平淡,这份平淡给他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 有一天,李开复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没有讲明身份就直接跟他说:“开复,我知道你。现在苹果公司的两个副总裁看上你了,他们觉得你应该跑出来做真正的产品,而不是研究数据,想要你来谈一谈。怎么样?有兴趣吗?” 放下电话后,李开复心里很激动,他隐约感觉到,应该考虑“冲出围城”了。 1990年的一天,李开复来到了位于加州硅谷的苹果公司总部,接见他的是苹果的两位赫赫有名的副总裁。其中,戴夫跟李开复谈了很多,最后还邀请李开复去他家做客。在交谈的过程中,戴夫跟李开复说了找他来的原因。苹果当时正在做MacⅢ,想要把语音识别这一块分离出来,而李开复正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想要他加盟苹果。 戴夫给李开复描绘的前景是美好的,也是广阔的,但李开复心里明白,这美好的前景也是充满了挑战的,如果成功,一切皆好,万一失败,自己将失去很多。最重要的是,他出来后,就再也不可能回去了。不过,最后李开复还是决定加盟苹果,因为戴夫的一句话“击中”了他。戴夫在谈话的最后说:“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还是想要来真正地改变世界呢?” 对李开复来说,这句话是足够震撼的,促使他离开安稳的环境,去迎接新的挑战。事实证明,李开复的选择是对的。 李开复是成功的,他的成功离不开其一次次的正确抉择,在每次面临重大的选择问题时,李开复都给出了正确答案。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来自内心,更来自他主动积极的性格。如果没有勇敢的、积极的进取精神,没有迎接挑战的勇气,那么,李开复现在可能会是一个大学教授,整天过着懒散的日子,没有机会体验波澜壮阔的人生,更没法拥有一次次的成功经历。 李开复是年轻人的导师,是年轻人要学习的对象,但其值得学习的地方不是他的做法,更不是他的经历,而是他的精神,在李开复身上,勇敢迎接挑战的精神,才是最可贵的,最值得学习的。想要成为李开复那样的人,就要具备他那样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也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 一个成功的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肯定会选自己未曾经历过的那一个,这是一种勇敢,更是一种智慧。只有勇于探索未知,不迷恋安稳的工作,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成就更大的事业。 抬起头来努力,发现机会 机遇来临时,要积极把握;尚未看到机遇时,要时刻准备,保持警觉。 ——李开复 大多数年轻人都在为成功而不断努力着,但往往收效甚微。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们,常常会表露出一种颓废,认为自己命不好,满腔抱负无处施展。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应该的。我们要意识到,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成功必须要努力、付出,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努力、付出都能换来成功,如果努力的方向错了,那么不但没法成功,反而可能导致失败。 在这方面,李开复有很多的经验,他认为,想要成功,努力和付出是必不可少的,但还要懂得如何努力,如何付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什么样的付出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时候的努力效果是最好的。李开复的观点是努力付出的时候不应该是埋头付出,而是要抬头付出。 李开复所说的抬头付出是指不要闷着头只知道干活,还要了解周围的情势,保持一定的警觉度,要在努力的同时发现机会,并把握机会,只有这样,成功的概率才会更大。而关于这点,他的一段经历很能说明问题。 1977年,李开复参加了一个“高中学生创业尝试”的课程。课程的内容是学生们在商业志愿者的指导下创建自己的公司,学习和体验商业运行方式。这一年,李开复被选为负责销售的副总裁。他们选取的项目是钢材加工,将钢材做成一个个用来扣餐布的圆环。大多数学生负责生产,而李开复则主要说服家长们来买产品。 在整个过程中,李开复很努力,但效果并不是很好,虽有盈利,但不高。不过聪明的李开复从中悟到了一个道理,产品必须是有市场销路的,真正的好产品不应该是你求着人家买,而是别人恳请你卖给他。 1978年的时候,有了更多想法的李开复决定再参加一次“高中学生创业尝试”,他主动竞选总裁,给同学们讲了自己之前的发现,最后成功当选。这一次他总裁当得很成功,也让他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很多事情是要自己勇敢争取的。而且,他也练就了一双慧眼,平时总是盯着各种商机,琢磨如何做生意。 就在同年,李开复所在学校决定,缩短午饭时间,规定下来之后,同学们非常气愤,发牢骚,向校方反映情况,但校方根本不听。很多同学都积压了一肚子的怒气,可是校园内没有媒体,学生们找不到发泄的渠道。李开复也跟同学们一样,对这件事表示愤慨,但他不像别人那样,只知道憋在心里,而是想出了办法,并将之做成了生意。 李开复联合了平时跟自己非常要好的同伴,定制了一批T恤,背上印着“延长午饭时间”等标语。T恤印出来之后,他们就开始分头销售,且业绩不俗。虽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李开复的这一次创业还是非常成功的。他通过这一次行动,实现了由别人赞助支持到完全自主创业的转变,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而这一切,当然都是由于他的警觉,他能够注意到机会的到来。 李开复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就是他身上有很多人没有的品质,警觉就是其中之一,正是因为有这份警觉,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抓住机会,从而做成别人做不成的事情。这是年轻人应该学习的地方,学习他不仅努力,还能够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在努力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审视周围,发现机会,并把握住机会。 成功是需要努力的,但更需要抬起头来努力,在付出的同时,更要保持警觉,只有这样我们的付出才有意义,才能够换来应有的回报。这是李开复的成功经验之一,可以帮助想成功的人少走弯路,是年轻人必须学习、掌握的。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