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空间视域下的美国地理形象,如古墓与围城意象,天堂与地狱的幻象,美国家园形象等;二是族群社会学视野下的美国各族裔形象,如华人移民形象,白人“拯救者”形象,犹太人形象及黑人形象。通过对美华文学中的华文文学和华裔英语文学的研究,总结美国形象的类型特征,探讨形象流变的过程和原因,挖掘形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展现中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以期对文化人类学有所贡献,并开辟美华文学研究领域形象学与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模式。
    陈学芬,1980年11月生,河南商丘人。2013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讲师,主讲《外国文学史》、《西方文化概论》、《外国文学作品选讲》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华文学。主持完成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教育厅项目1项,校级骨干教师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CSSCI期刊3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篇,人文核心期刊2篇。
	目  录
	
	
	引言
	
	上编 空间视域下的美国地理形象
	
	第一章 古墓与围城意象
	  第一节 埃及的古墓
	    一 芝加哥是埃及的古墓
	    二 堕落之城———纽约
	    三 形象的成因
	  第二节 美国围城意象
	    一 金色牢笼
	    二 大学围城
	    三 婚姻围城
	  小结
	第二章 天堂幻象
	  第一节 美国是天堂
	    一 美国是桃源乐土
	    二 中国女人的美国梦
	    三 “美国就是基督教的天堂”
	  第二节 美国是天堂,也是地狱
	    一 起起落落的华商
	    二 纽约不是天堂
	  第三节 孤独之城
	    一 失眠的隐喻
	    二 扭曲的人伦
	    三 孤独的老人
	  小结
	第三章 美国家园形象
	  第一节 美国田园梦
	    一 美国田园梦
	    二 种族歧视的美国
	    三 多元融化的理想
	  第二节 扎根美国
	    一 美丽家园
	    二 《彼岸》的华人家族
	  第三节 唐人街之家
	    一 回归唐人街
	    二 走出唐人街
	    三 唐人街底层华人的悲哀
	  小结
	下编 族群社会学视野下的美国各族裔形象
	第四章 白人“拯救者”形象及其他
	  第一节 白皮肤贵人群
	    一 白皮肤贵人群
	    二 孤独的“桥梁”
	  第二节 “白马王子”与“白雪公主”形象
	    一 中国的灰姑娘与美国的白马王子模式
	    二 “白雪公主”与华人男子的女主男仆模式
	    三 阶级视域下的异族交往主题的研究
	  第三节 谭恩美对白人拯救者形象的解构
	 目 录    一 古老原始的东方的再现
	    二 白人拯救者形象的解构
	    三 东西方形象的成因
	  第四节 拯救与逍遥:美国“救世主”形象再解构
	    一 西方骑侠与东方女奴
	    二 “营救顺水漂来的孩子”
	    三 血腥玛丽的殖民者塑像
	  小结
	第五章 从离散者到典型的美国佬
	  第一节 离散者形象
	    一 离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二 带枷的自由人
	    三 离散者形象的成因
	  第二节 边缘人形象
	    一 理想主义者之歌
	    二 与异族交往时的复杂心理
	    三 边际人
	  第三节 假洋鬼子形象
	    一 对美国狂热的假洋鬼子
	    二 在美国的孤寂生活
	  第四节 典型的美国佬
	    一 美国梦的初步实现
	    二 富翁梦的破灭
	    三 中国淑女的成长
	  小结
	第六章 战斗着的华裔美国人形象
	  第一节 女勇士和中国佬
	    一 手执双刃剑的华裔女勇士
	    二 建构华裔美国人的历史
	  第二节 华裔嬉皮士在路上
	目 录     一 战斗着的华裔文化卫士
	    二 华裔嬉皮士的戏剧狂欢
	  第三节 奋斗不息的“支那崽”
	    一 以暴制暴的“支那崽”
	    二 西化受挫后的文化选择
	  第四节 代际冲突中的华裔形象
	    一 母女间的隔阂与和解
	    二 骨肉相连的一家人
	  小结
	第七章 美国其他族裔形象
	  第一节 种族阶级视域下的犹太人形象
	    一 反种族歧视的盟友
	    二 与华人通婚的犹太人
	    三 反犹狂潮中的离散者
	  第二节 黑人形象的嬗变
	    一 负面黑人形象
	    二 正面黑人形象
	  小结
	第八章 美国形象的流变原因探询
	  第一节 时代大环境变迁
	  第二节 作家身份认同
	  第三节 目标读者
	  第四节 在美时间长短
	  第五节 受中国人的美国观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