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社会心理学中经典的概念与新的研究和理论整合在一起,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地解释了这一学科的关键概念和理论。
     王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年至200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自我控制、内隐社会认知等主题的研究。目前的研究重点是自我控制及其损耗对饮食、道德和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第1章 介绍社会心理学 1 
	第1节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1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2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3 
	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3 
	第2节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4 
	第3节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问题 6 
	第4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8 
	理论和假设 8 
	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 9 
	观察 9 
	调查 10 
	相关研究 11 
	实验研究 12 
	跨文化研究 15 
	第5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17 
	欺骗 17 
	知情同意 17 
	事后说明 18 
	最小风险 18 
	小结 19 
	第2章 社会知觉 21 
	第1节 非言语沟通 21 
	非言语沟通的基本渠道 21 
	识别谎言 24 
	第2节 归因 25 
	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25 
	对应推论 25 
	共变模型 26 
	因果归因的其它维度 27 
	基本归因错误 28 
	行动者-观察者差异 31 
	自利性归因 32 
	防御性归因 33 
	文化与归因 34 
	归因与抑郁 38 
	第3节 印象形成 39 
	阿希的核心特质和边缘特质研究 39 
	内隐人格理论 41 
	认知代数 41 
	印象形成的认知观点 42 
	捷径与偏差 43 
	小结 44 
	第3章 社会认知 47 
	第1节 图式 47 
	图式的作用 48 
	图式的缺点 50 
	图式的可提取性和启动 51 
	图式的持久性 52 
	自我实现的预言 54 
	第2节 启发式和自动加工 57 
	代表性启发式 57 
	可用性启发式 58 
	锚定和调整启发式 60 
	第3节 社会认知的偏差和错误 61 
	框架效应 62 
	过度自信 63 
	错觉思维 66 
	文化、性别与控制错觉 68 
	第4节 情绪与社会认知 69 
	情绪影响认知 69 
	认知影响情绪 70 
	第5节 控制性思维 71 
	反事实思考 72 
	思维抑制 73 
	改善社会认知 74 
	小结 74 
	第4章 自我 77 
	第1节 自我概念 77 
	自我差距理论 78 
	自我与文化 78 
	自我与性别 79 
	第2节 自我认识的来源 80 
	社会比较 80 
	反射性评价 81 
	内省 81 
	自我知觉 84 
	寻求自我认识的动机:准确性、一致性和自我增强 85 
	自我增强与文化 85 
	第3节 自尊 86 
	自尊的测量 86 
	文化与自尊 88 
	自我服务偏差 88 
	自我认识与心理健康 89 
	第4节 自我的调节作用 90 
	自我复杂性 90 
	工作自我概念 91 
	自我觉知 92 
	自我效能 93 
	选择、控制感与文化 94 
	自我控制 94 
	第5节 自我展示 95 
	逢迎 95 
	谦虚 96 
	自我提升 96 
	自我妨碍 96 
	自我展示的个体差异 97 
	小结 99 
	第5章 态度 102 
	第1节 态度和态度的来源 102 
	第2节 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103 
	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 103 
	情境因素 104 
	态度的特异性 105 
	态度的强度 105 
	计划行为理论 107 
	第3节 行为影响态度 108 
	角色扮演 108 
	登门槛现象 108 
	认知失调理论 109 
	认知失调与文化 114 
	自我知觉理论 114 
	第4节 说服 115 
	沟通者 116 
	信息 117 
	沟通渠道 119 
	受众 120 
	认知反应理论 121 
	第5节 抗拒说服 124 
	预先警告 124 
	态度免疫 124 
	阻抗理论 126 
	第6节 偏见:种族、性别和其它 126 
	偏见的成分 126 
	偏见的来源 129 
	减少偏见 133 
	小结 135 
	第6章 从众 139 
	第1节 从众的经典实验 139 
	谢里夫的规范形成实验 139 
	阿希的群体压力实验 141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42 
	第2节 从众的原因 144 
	信息性影响 144 
	规范性影响 147 
	自我合理化 149 
	应用从众促进有益行为 150 
	第3节 从众的影响因素 152 
	群体大小 152 
	群体的一致性 152 
	群体的凝聚力 153 
	群体成员的地位 153 
	事先承诺 153 
	服从的影响因素 154 
	第4节 从众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154 
	个体差异 155 
	文化差异 155 
	第5节 如何抵制从众 156 
	阻抗 156 
	保持独特性 156 
	少数人影响 157 
	小结 157 
	第7章 群体行为 160 
	第1节 群体 160 
	社会规范 160 
	社会角色 161 
	地位 161 
	凝聚力 162 
	第2节 他人在场 162 
	社会助长 162 
	为什么他人在场会造成唤醒 163 
	社会懈怠 164 
	社会懈怠的文化差异和性别差异 166 
	去个性化 166 
	第3节 群体决策和问题解决 167 
	群体的决策规则 168 
	群体内的信息交流 168 
	群体极化 169 
	群体盲思 170 
	群体问题解决 173 
	领导 175 
	性别与领导 176 
	文化与领导 176 
	第4节 竞争、冲突与合作 177 
	社会困境 177 
	卡车游戏 179 
	如何促成合作 179 
	小结 182 
	第8章 人际吸引和亲密关系 185 
	第1节 人际吸引的要素 185 
	接近性 186 
	相似性 187 
	外表吸引力 188 
	其它个人特点 191 
	互惠式喜欢 191 
	第2节 人际关系理论 191 
	社会交换理论 192 
	公平理论 193 
	交换关系与共有关系 193 
	第3节 亲密关系 193 
	友谊 194 
	友谊与性别 194 
	爱情 194 
	文化与爱情 198 
	长期关系中的交换和公平 199 
	自我表露 199 
	自我表露与文化和性别 200 
	亲密关系的结束 201 
	小结 202 
	第9章 助人行为 206 
	第1节 人们为什么会帮助他人 206 
	进化心理学 206 
	社会规范 207 
	社会交换理论 208 
	移情与利他 209 
	第2节 影响助人的情境因素 210 
	旁观者数量 210 
	助人行为的五个步骤 211 
	环境条件 213 
	时间压力 213 
	亲社会榜样 214 
	文化 214 
	第3节 影响助人的个人因素 215 
	什么人会提供帮助 215 
	什么人容易受到帮助 218 
	第4节 增加帮助行为 219 
	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 219 
	亲社会榜样 220 
	提高长期帮助的动机 220 
	小结 221 
	第10章 攻击 223 
	第1节 关于攻击的理论 223 
	本能理论 224 
	挫折-攻击假说 224 
	社会学习理论 226 
	第2节 与攻击有关的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 227 
	神经化学和遗传因素 227 
	性别与攻击 228 
	人格和归因 229 
	令人厌恶的事件:疼痛、不适、挫折等 229 
	唤醒 231 
	群体和匿名性 231 
	攻击线索 231 
	文化与攻击 232 
	第3节 媒体与攻击行为 232 
	媒体暴力与攻击行为 233 
	色情内容与攻击行为 234 
	媒体内容影响攻击行为的原因 235 
	第4节 减少攻击 236 
	宣泄? 236 
	惩罚? 237 
	控制愤怒和减少攻击 237 
	小结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