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有质量的西方哲学研究成果的数量而言,海德格尔研究在中国学界独占魁首,甚至已经迈进儒家之“家”。本书思考海德格尔给中国思想界带来的是怎样的历史转机——这个问题关乎中国的热爱思想者们的未来,关乎中国一代人的文化自信。
       刘小枫,重庆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古典学中心主任、“逸仙”讲座教授。“经典与解释”系列书籍主编。主要学术著作有:《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沉重的肉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刺猬的温顺》《圣灵降临的叙事》《重启古典诗学》《拣尽寒枝》《共和与经纶》《百年共和之义》等。
	弁言 /1 
	一海德格尔何时以及如何到中国 /1 
	1思想解放与理想的冲突 /2 
	2中国思想的绝处逢生 /5 
	3伦理学与伦理现象的区分 /9 
	4海德格尔的手术刀 /12 
	二海德格尔的历史主义地平线 /15 
	1海德格尔与激进后学 /16 
	2“个别善”挑战“整体善” /18 
	3海德格尔与马基雅维利 /20 
	4如何传承海德格尔的“法眼” /25 
	5理智德性与性情德性的个体差异 /31 
	三海德格尔如何回到“源初伦理经验” /35 
	1哲人所理解的“善” /37 
	2何谓哲人的“正义” /42 
	3从哲人的自由到无政府主义的自由 /47 
	四海德格尔的“关键时刻” /57 
	1作为“生机流转”的自然 /58 
	2作为政治技艺的“机术” /61 
	3天下事法无定法 /66 
	4个体灵魂与机运 /75 
	五文质之辨与历史哲学 /83 
	1文质之辨与海德格尔 /83 
	2文质之辨的现代“转移之机” /99 
	3欧洲哲人的文质之辨 /115 
	4自然状态与哲学的历史化 /125 
	六“诗意地栖居”与世界历史 /143 
	1哲学的历史化与哲学自身的危机 /143 
	2什么是“西方的历史形式” /162 
	3海德格尔的诗人与世界历史 /177 
	4什么是哲人心性的生存性根基 /198 
	七苏格拉底问题与中国 /213 
	1海德格尔与苏格拉底问题 /215 
	2青年海德格尔与当代激进民主 /223 
	3阿伦特如何传承海德格尔 /252 
	4我们的时代与苏格拉底问题 /270
	
 
	“改革开放”已快四十个年头。回望过去,汉语学界请来过多少西方哲人,恐怕很难数清。我们把西方哲人请来中国,大多不过热情礼遇一番,随后便逐渐冷落直至遗忘。海德格尔是为数不多的例外之一,对这位德国哲人,我们迄今热爱如初。毕竟,就有质量的西方哲学研究成果的数量而言,海德格尔研究在国朝学界恐怕独占魁首。若非从海德格尔哲学中感领到中国思想更新的契机,我们不会如此热爱海德格尔。 
	倘若如此,我们就值得思考:海德格尔给中国思想带来的是怎样的历史时刻。这个问题关乎中国的未来读书人的心性品质,如果他们的老师已经被海德格尔哲学教育成激进且盲目的“未来狂”的话。按照一种众所周知的观点,美国大学教育以及公共美德出问题,是偶然的外来思想因素所致。第二次欧战之前,年轻的犹太学人马尔库塞和阿伦特流亡美国,1950年代末开始在学界崭露头角,随后成了1960年代欧美激进哲学的“领军人物”。由于两人都曾是海德格尔的亲炙弟子,他们被视为“美国版海德格尔主义”的代表。笔者难免想到,自1980年代“思想解放”以来,我们也曾迷恋马尔库塞的“新左派”哲学,后来又迷上阿伦特的“公民哲学”:我们刚刚走出一种激进,不知不觉又踏入另一种激进。 
	如果我们可以把美国学界和教育界当作鉴照自己的镜子,那么,我国学界近四十年来迄今不衰的海德格尔热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比如,最近我们又听到一种说法: 
	
	海德格尔对于家的探讨属于他的主导思想,即他关于存在意义的思想……尽管海德格尔的家哲学还主要是一种“存在之家”,而不是血脉之家、亲情之家、父母子女之家,但它让我们看到了西方哲学是如何“想家”的、“怀乡”的;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发生实质性交往的一个场所,一条充满诗意的返乡之路。张祥龙,《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页5152。 
	
	这段言辞表明,在论者看来,海德格尔已经迈进儒家之“家”定居,而非在引领我们走向西方的“未来”——难怪有人愤然指责这种说法是海德格尔式的“复辟狂”。海德格尔到中国已经三十多年,难道他只会把我们要么教成激进的“未来狂”,要么教成保守的“复辟狂”,而非促使我们彻底思考何谓das Philosophieren[哲学活动]?笔者十年前曾读到过韩潮教授研究海德格尔的出色著作,印象深刻。眼下,“未来狂”与“复辟狂”的思想分歧日趋尖锐,笔者把韩潮教授的书找出来重读,随手记下学习心得和困惑,就教于业内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