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一世纪晚期,中国上古文献的文本形式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巨变,其剧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孔子时代。同一部书,在此界限前后,我们需区别对待,而非等而视之。徐建委著的《文本革命--刘向汉书艺文志与早期文本研究》不仅关乎我们对传世义献的认知,也会左右我们对出土文献价值的评判。若混同这种前后的变化,以东汉以来的传世文本为基础,以《汉书·艺文志》为想象模型,来描述先秦学术或文学,我们勾勒出的只是先秦的镜像,而非早期知识世界的真实图景。    观察西汉以前的知识世界,刘向和《汉书·艺文志》是必要的起点,但也是特别需要超越的视点。刘向、刘歆父子所描绘的早期知识世界,被班固简化为《汉书·艺文志》中的六艺、诸子等清晰的线描图谱。但是,这个图谱只是一种叙事的结构,我们后来的人被这个叙事结构给“规范”了。如何站在学术传统之外观察这个结构,以及如何超越它对我们的“规范”,乃是此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元方法。
	 前言(1)
	上编 综论
	  周秦汉学术研究中的《汉志》主义及其超越(3)
	  引言 简本《论语》与马王堆帛书《黄帝书》之疑问(3)
	  一 刘向校书与《汉志》新目(6)
	  二 文本革命:从开放性到闭合性(10)
	  三 诸子传记文献中章的独立性(17)
	  四 公共素材(25)
	  五 “公共素材”流传样态的改变及其意义(29)
	  六 新定本文献的互摄与“书亡而文未亡”(32)
	  七 战国秦汉文本的综合性(41)
	  八 古老文献的早期分立(48)
	  九 文本中的学术史:战国秦汉间《春秋传》问题(一)(52)
	  十 文本中的学术史:战国秦汉间《春秋传》问题(二)(63)
	  十一 图像化与封闭性:《汉志》先天结构的形成(71)
	  十二 碎片重组:《汉志》的先天结构与学术幻景(73)
	  十三 学术史研究中的《汉志》主义及其超越(一)(76)
	  十四 学术史研究中的《汉志》主义及其超越(二)(81)
	  十五 学术史研究中的《汉志》主义及其超越(三)(83)
	下编 考辨
	  第一章 石渠议经与《汉书·艺文志》五经文本入藏中秘考
	  ——兼及《汉志》“六艺略”之特点(91)
	  一 《汉志》五经今文本与宣帝时期的学官本(92)
	  二 由刘向校书推及石渠诸经的入藏(96)
	  三 刘向校书之原委(100)
	  四 中秘书来源蠡测(102)
	  五 刘向校书与复核石渠之议(105)
	  六 《汉志·六艺略》文献入藏时间拟测(108)
	  第二章 《诗》的编次与《毛诗》的形成(115)
	  一 引言:问题的提出(116)
	  二 《毛传》与《尔雅·释训》之关系(117)
	  三 三家、《毛诗序》中的《小雅》诗次问题(124)
	  四 《春秋》学的自我建构:《诗》与《春秋》意义关联的形成(129)
	  五 《春秋》视域:季札论《诗》与大、小《雅》的对调(133)
	  六 《雅》在《风》前:《毛传》埋藏之《诗》古本编次(138)
	  七 从礼乐编次到《春秋》编次(142)
	  八 结论(145)
	  第三章 《风诗序》与《左传》早期史料来源关系考(146)
	  一 引论(147)
	  二 《风诗序》与《左传》史事的相关或联系(153)
	  三 《左传》人物引《诗》赋《诗》与《诗序》的关联(166)
	  四 《国语》的旁证(174)
	  五 结论(179)
	  第四章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与古本《左传》考论(181)
	  一 小引(183)
	  二 《十二诸侯年表》据《左氏春秋》所制辩(187)
	  三 《十二诸侯年表》所见古本《左传》之异文(197)
	  四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史源略议(202)
	  五 张、贾本《左氏春秋》之史料特点之一:史料编年与历法(205)
	  六 张、贾本《左氏春秋》之史料特点之二:材料分割(214)
	  七 张、贾本《左氏春秋》之史料特点之三:纪年方式(217)
	  八 张、贾本《左氏春秋》之史料特点之四:南方诸侯记事优于
	  今本(222)
	  九 从《左氏春秋》到《左传》(233)
	  十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编纂过程拟测(237)
	  十一 附论《春秋》三次日食错简与《春秋》编纂(240)
	  十二 结论(246)
	  第五章 战国秦汉间《论语》的流变与文献考古问题(247)
	  一 引子:定州本《论语》引出的问题(247)
	  二 《史记·孔子世家》与今本《论语》的异同(249)
	  三 《论语》古本的源流(253)
	  四 从类型文献到单种古书——刘向校书与古文献的流变(260)
	  五 《论语》古本问题的解决与文献考古问题(267)
	  六 古文献关系网络中的《论语》及其成书的年代(270)
	  七 附录:《说苑·修文》篇《齐论语》佚文蠡测(273)
	  第六章 孟子的圣人系谱及其知识背景
	  ——兼窥战国秦汉间儒家知识系统的流变(283)
	  一 尧、舜故事与《尧典》的流变(285)
	  二 文王故事与文王《尚书》(300)
	  三 《孟子》与战国儒家《诗》学传统(311)
	  第七章 刘歆援数术入六艺与其新天人关系的创建
	  ——以《汉书·五行志》所载汉儒灾异说为中心(321)
	  一 《汉书·五行志》所录《洪范五行传》文本结构的调整(322)
	  二 刘歆引数术入六艺及其学术渊源(329)
	  三 《洪范五行传》与谶纬的兴起与流行(335)
	  四 从重人事到重天道——刘歆新天人关系的创建(340)
	  五 结论(344)
	  参考文献(346)
	  后记(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