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国际汉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几十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的一个选集。全书分“古代文学史论”、“古典·红学探谜”、“、“古典?聊斋撷英”、“海外汉学·汉文学史论”、“海外汉学?汉语教学史论”凡5个部分、1个附篇,共29篇。“古代文学史论”8篇,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宏观层面上的一些纵向的或断代的重要专题的研究;“古典?红学探谜”6篇和“古典?聊斋撷英”6篇,是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研究、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至今存在的悬谜、疑问的梳理与解析;“海外汉学?汉文学史论”5篇、“海外汉学?汉语教学史论”3篇,则是对国外汉学,包括国外汉文学、汉语言文化发生发展本身及其研究的研究。这里主要是对历史上朝鲜半岛、琉球群岛人在中国本土和/或在其家乡本国的汉文学创作、汉语言文化教-学传承和发展情况的考察研究。1个附篇,是对近代中国政府坚持在现代大学中进行国学教育的一个案例——中-德政府合立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中文教育的研究。
王庆云,女,1962年生,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对外汉语教学与国际汉学。曾于1998-1999年任教于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2004-2005年再赴该校做访问研究,2010-2012年任教于美国德州A&M大学中美合作孔子学院。主要著作、教材有《中国古代文学(小说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文学(诗歌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05年版)、《现代汉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红楼梦与中国文学传统》(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等,在《文史哲》《红楼梦学刊》《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国内期刊,《东方学》《中国人文科学》等国外期刊发表红学、聊斋学、海外汉学等研究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等科研项目多项。
古代文学史论
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分期问题
诗的国度:以唐代情爱诗为例
文学至宋:世俗之美的选择
冯梦龙在中国小说理论史上的地位
长生之梦:古人笔下与传说中的“蓬莱”母题
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历史发展的轨迹
古典·红学探谜
《红楼梦》作者问题论争探源
“诗证香山”:唐诗意象与《红楼梦》几个书名的来源
《红楼梦》与李商隐
贾宝玉形象探源
“红楼一任说,我说是东皋”
——《红楼梦》“大观园”本事新说
二百年来《红楼梦》“一从二令三人木”众解平论
古典·聊斋撷英
蒲松龄《聊斋志异》创作的心路历程
蒲松龄《聊斋志异》六次成书过程蠡测
蒲松龄民族成分研究补说
略论蒲松龄研究的学科称名及其历史发展分期
三百年来蒲松龄研究的历史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来蒲松龄研究的八大热门话题
海外汉学·汉文学史论
新罗人崔致远羁泊山东半岛诗文创作考
明清时代琉球汉文学的中国观
——以明清琉球汉文学创作的汉语汉文化养成为中心
明清时期琉球中山王表奏文的内容与体制
清代国子监师门对琉球官生诗文创作的影响
……
附篇
后记
《中国古代文学与海外汉学史论》: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蒲松龄研究有许多论题探讨比较集中,有至少八大热门话题。这些热门话题包括:(1)关于《聊斋志异》创作中有无民族思想问题;(2)《聊斋志异》原稿的编次问题及成书过程问题;(3)蒲松龄的民族成分问题及其家族渊源问题;‘(4)蒲松龄有无“第二夫人”问题;(5)聊斋俚曲尤其是《琴瑟乐》问题;(6)有关蒲氏半部手稿问题的论争;(7)蒲氏审美观念与创作心态问题;(8)《醒世姻缘传》是否为蒲作问题。
关于其民族思想问题,五四时期就曾有人提出,以索隐法认“狐者胡也”,说蒲氏作品有民族思想,20世纪50年代又有一些争论,如林明均《聊斋志异所表现的民族思想》(《四川大学学报〉1955年第2期)、蓝翎《聊斋志异的民族思想在哪里》(《光明日报》1956年2月5日)、邓潭洲《关于聊斋志异的民族思想问题》(《学术论坛》1958年第4期)、章沛《聊斋志异个别作品中的民族思想》(《文学遗产》1958年增刊第六辑)等,其间还有张友鹤《聊斋志异选·后记》、杨柳《聊斋志异研究》、阿英《晚清小说史》等的相关论述,总起来看观点无非三种:有、无、仅个别作品有而非主流。其后几乎偃旗息鼓。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问题忽然又热闹起来,一方面有朱大成《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民族意识》(《沈阳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冯金起《聊斋志异有反清思想吗》(《泰安师专学报》1980年第2期)、晋陀《聊斋志异的民族思想》(《蒲松龄研究集刊》1981年第二辑,齐鲁书社1981年版)、徐定宝《试论聊斋志异的民族思想》(《宁波师专学报》1981年第2期)等形成声势;另一方面,在首届全国性蒲松龄学术讨论会上提出讨论,其后又有《民族斗争的实践孕育了蒲松龄的民族思想》(《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诚夫《关于蒲松龄民族思想的分析》(《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3期)等参与探讨。其实,这一问题并不复杂。蒲氏生于明末,记事年龄时明亡、清立,当时战乱频仍,中原人民谁也不会甘愿接受清朝统治,他青少年时代受到社会现实和前辈人的影响,有反清思想和情绪,是必然的,他的《聊斋志异》始作于二十多岁,也就必然有所反映;但后来,清朝统治已日益巩固,天下趋于安定,他一直趋于功名,虽屡试不第,仍痴心不改,并一直做着作为高级官员向皇帝进谏的“拟表”(共计79份),只是一直梦不成真,所以其《聊斋志异》中只能是某些篇章中有所反映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