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擅长描写当下都市生活,她剧中的人物、剧情总是那样鲜活生动,与时代同脉搏。看她的剧,从未感觉与时代脱轨,她永远走在时尚前沿。
王丽萍写的是中国从家族文化向社区文化转型时期的城市生活,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别人,她作品的难能可贵就在于此。一切曾经的社会关系在这里都发生了变化,一切曾经温暖过我们的人情在这里都逐渐冷漠。王丽萍却能够依然从这里捕捉到人性的温暖,而且孜孜不倦地把这种照亮生活的作品虚构出来。这也正是她的作品能够推荐到国外,深受欢迎并且获奖的原因。
高满堂、刘和平、王宛平、彭三源、李潇等著编剧大力推荐
杨立新、胡歌、闫妮、王晓晨、万方等著名演员倾情推介
刘江、姜伟、安建等著名导演极力举荐
王丽萍,著名编剧,获得国内外众多奖项,其作品《媳妇的美好生活》被主席推介到非洲,影响巨大。
代表作品:《媳妇的美好生活》《错爱一生》《保姆》《双城生活》《大好时光》《生活启示录》《我家的春秋冬夏》《岁月如金》等。
主编:
袁缙村,辽宁省昌图县人,1969年2月生,资深电视剧制作人。业余从事电视剧作品评论研究,编著有《评说高满堂》等。
苏竞元,1982年出生于福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影视编剧,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朋友圈
自序:The Times we had
A篇 王丽萍与时代同行
大时代中的小故事
——从王丽萍剧作看中国城市居家生活的变迁 郑 月
东方传统伦理观念在中韩电视剧中的风格化呈现
——以王丽萍编剧作品为例 谢燕南 薛轶文
时代性的血缘关系
——王丽萍电视剧与上海市民文化 杨 曦
写心·创心·慈悲心
——编剧王丽萍作品赏析 许晓青
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留下的是原来看不见的 李集庆
关于王丽萍电视剧本创作特点的研究 韩亚娟
B篇 拉片子,评好剧
女性小人物“编织”下的社会情感图谱
——评电视剧《保姆》人物设置与情感线索的关系 章 贇
《错爱一生》:传统故事原型的再创新 伍文君
《错爱一生》:一部关于谎言的忏悔录 杨文火
《大好时光》:与时俱进的家庭美好 陈 聪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评《大好时光》电视剧 龚 艳
都市青年的内心漂泊之旅
——评《大好时光》剧作 王宁娜
“这就是生活”
——重温电视剧《生活启示录》 王雪平
《生活启示录》:家庭伦理剧中女性角色的嬗变 袁智敏
理解 包容 信任
——《生活启示录》赏析 董必成
《生活启示录》启示生活路 姜 鸣
浅析电视剧《生活启示录》的现实意义 樊碧博
文化碰撞中的亲情表达
——评电视连续剧《双城生活》 廖海波
《双城生活》:有情世界的伦理建构 于丽娜
人间大爱,唯仁与善
——评《岁月如金》 李 克
简论王丽萍家庭伦理剧《岁月如金》的叙事结构 王玉玉
论王丽萍作品中角色关系秩序的变迁
——以《我的美丽人生》为例 王瑞媛
《我的美丽人生》:让理想“门当户对” 谢 梦
寻常生活的别样况味
——评电视剧《我家的春秋冬夏》 吴 莎
情感劳动、身份差异、社会阶层与情感资本
——从《我家的春秋冬夏》看王丽萍创作的社会学意义 余 莉
《媳妇的美好时代》中典型人物形象分析 林姣萌
《媳妇的美好时代》:市井生活中的价值坚守 许 航
“婆媳剧”的多重维度
——论《媳妇的美好时代》的剧作特色 周倩雯
C篇 面对面
对话渡边淳一 王丽萍
《生活启示录》:启示家庭剧创作 张颐武
王丽萍:《大好时光》属于珍惜者 江跃中
我用《大好时光》的三段恋情写透男人的整个世界 王丽萍 独舌
《人物》栏目王丽萍专访
D篇 附录
The Times We Had
(我们共度的时光)
站在城中的半山坡,正是黄昏,一只灰褐色鸽子,眨着炯炯有神的眼睛,翅膀扑簌簌的,轻盈地停在石檐上。黄昏光芒里,它的羽毛泛着丝绒般的光泽;远处,红黄相间的屋顶,教堂的尖顶涂上光晕,遥迢的蓝色,是海天一色的远方。
这是2016年12月的一天,我在爱沙尼亚塔林的半山坡,冻得骨头咯咯响,哈一口气,看见白色的气息与寒冷舞蹈。冷,让人格外敏感也分外饥渴;我回头,眼前一个窗户,鹅黄色的灯光漫漫地洒出来,温柔地缠绵地印在石子地上,泛着好看的金色;白色的窗棂有些陈旧,斑斑驳驳。然后,我看见那整面橡红色的墙上,认认真真写着几个字:“The times we had”。
我愣住了,眼睛突然就湿了。心底的声音被轻轻叩击,一下,一下,一下。
以前读王蒙老师的《青春万岁》,那些浓郁的排比句曾让人如此汹涌澎湃、热气腾腾:“来吧,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此刻,读着“The times we had”,才忧伤地发现,所有来的日子,正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回,像退潮的海水,淡淡而去。
“时间的维度被打破了,我们只能在时间的碎片中爱和思考,每一个时间的碎片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在瞬间消失。”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他的《如果是冬夜,一个旅人》中写道。
细数这些年我的时光,过的从容的,都是与我写作有关的,它是我的良辰美景。
1984年6月,《希望》杂志发表了我的短篇小说《我爱阳光》。那是我的第一篇小说,写了一个女兵的故事;1994年,我的首部电视剧《我们的世界》(导演石晓华,20集,我编了其中的五集,主演薛淑杰,崔杰)在福建电视台播出,那是我第一次写电视剧;1995年,我的第一部电影《青春作证》(导演徐耿,主演李亚鹏)公映,当时在安徽合肥三孝口的电影院还做了一场首映礼……时间回到现在,零零碎碎写下来,也有30多年,累加起来,3部电影、23部长篇电视剧、5部电视电影、6部长篇小说、5部散文集……共计700万字的作品。
很多文字在今天都没了印迹,属于稍纵即逝的东西,可见我的刻苦很多是浪费了。有一半的作品吧,有了反响,如今也常常被人提起,荧屏上每年都会遇见,这样的时候,我会难为情地站在角落里看,惊讶自己曾经如此疯狂。
写作一直是我的热爱,我忠贞不二的情人,可以跟自己对话的爱人。我喜欢写作,飞机上的小桌板,双手啪啦啪啦打字,还要为防止边上人偷窥,我故意将字号调到小五号;火车上,我喜欢双膝弯起,然后顶着电脑,一泻千里地写。有一次从北京回上海,写得过分投入以至于误了下车;我喜欢在乌烟瘴气、人声鼎沸的咖啡馆里写作,累了听老板八卦,并且享用八折的咖啡人生;我更喜欢边走边写,在简·奥斯汀的故居、在小津安二郎的镰仓,在很多大家的写作之地,寻找他们的足迹,汲取大师的灵气……
当然,还有我家里的餐桌。是,我一直没有自己的书桌,也就是说,我一直在餐桌上写字。餐桌上写作,告诉我,我是靠什么吃饭的,常常提醒自己,要像拿筷子一样拿好自己的笔。
很久的时候,每天早晨写,五点或者六点;现在正常点,就是每天有时间就写,雷打不动4个小时写作,年终无休。
因为我深知自己不是那种才华横溢的人,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缺少扎实的理论功底,所以,我就得加倍的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地写。好在我够刻苦,又常常把深入生活当作职业修养与必备功课,所以这些年来,依旧激情满满,一写起来就像打了鸡血。
我写我能够写的。常常怀有悲悯之心,带着最普通观众的视角去了解平凡世界的悲喜人生,去关注这个社会的底层小人物,去倾听去对话去感同身受去将心比心。这样一来,反而使我写作的角度定位于“婆婆媳妇小姑”,使我更擅长理解、解读“媳妇的美好时代”,也让我由衷的有客观立场地去写《保姆》,有感而发《生活启示录》。这么一来,我的写作变得更加接地气,也越来越明白,能写好平凡人生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件事儿!我写老百姓的朴素生活,写变革中的都市情感,写家长里短里的酸甜苦辣,慢慢写着,才不知不觉发现自己一路走来,无意中写着都市的传奇与历史,写着我们丰富的生活,写着中国当下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正因为我不够高大上,所以我就成了非常刻苦自律的人,我那么敏感、多情,想入非非,这给我创作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而现实生活里的脚踏实地与努力用功,让我懂得笨鸟先飞的规律,也因此,本分笨拙地奋斗着,顺着道路,一小口一小口地写着,天道酬勤,社会与观众,回馈予我鼓励和希望。
所以,当要出版这一本作品评论集时,我会把它当成一份意外的礼物。常常失败的我,把人生的失败看成了考验,把成功的喜悦当成了奖赏。这本书,就是一个奖赏,从老师朋友同行的认可里,再拾自信与力量,也从自己作品的点点滴滴里,总结得与失,如果有些东西可以给年轻作者一些经验,也算是有意义吧?
2016年10月的一天,我在陕西西安皇甫村,在柳青《创业史》梁生宝原型70岁的侄儿的陪同下,去了柳青住了14年的地方,看着那里的一草一木,觉得写字的人都有一些些共鸣的东西,那就是,书写美好的时光。
秉着这个信念,相信所有的文字,在某年某月都会成为“The times we had”。
而这一切,感恩赐予我灵感的生活……
王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