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年鉴:中国艺术学年鉴(2011-2013)》以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为记述范围,以史、论、批评为主要关注对象,以年度综述、专题、研究成果、纪事、大事记(年表)等栏目的形式记述艺术学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新著述、新情况等,以期获得对艺术学各学科的理论研究、学术动态概要把握。
《中国社会科学年鉴:中国艺术学年鉴(2011-2013)》分为上、下编,各编下分卷目。卷目按艺术学一级学科目录进行分类。上编为艺术学基础理论卷,下编分为音乐舞蹈艺术学卷、戏剧影视艺术学卷、美术学卷、设计艺术学卷。分卷又按各学科实际情况进行次一级学科的划分,如音乐舞蹈艺术学卷下分音乐学和舞蹈学,戏剧影视艺术学卷下分戏剧艺术学和影视艺术学。各学科栏目内容均按事件发生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写。
艺术在本质上是对生活的反映,是不同时代和民族的人们用以交流与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而艺术学是从多种角度和深度,系统研究和探讨艺术本质、艺术发生、发展规律和艺术创作、欣赏、批评以及人类艺术未来走向的人文科学,它的时代课题是解决艺术领域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艺术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20年代开始被引入中国,滕固、宗白华和张泽厚等学者都曾使用“艺术学”这一学科名称,讨论艺术学的研究对象等问题。但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艺术学的学科地位才在中国逐步得以确立。198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开始设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将“艺术科学”作为“单列学科”,并在文化部成立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全国艺术学课题的管理工作。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艺术学被确立为文学学科门类之下与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并列的一级学科,下设16种专业。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艺术学仍为文学的一级学科,但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下分设8个二级学科: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以及舞蹈学,其中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是首次增设的。
我国现代形态的艺术学研究,因发展之初受到西方学术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人文科学色彩,这一因素也造成了艺术学研究与中国本土艺术以及中国人的情感经验之间的疏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艺术在整个国民精神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中,由于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已越来越凸现出其重要地位。如何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现实要求出发,重新审视与体认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的文化艺术,以本民族独有的文化视角和审美方式把握世界?如何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高度实现艺术的自觉、自信、自强,以坚守我们独特神圣的精神家园?这些问题成为当代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也成为丰富和完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2011年2月中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增设“艺术学”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5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将“艺术学”增设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在艺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艺术学已成为与自然科学学科互补共进的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从国家层面对提高艺术教育水平和改善学科体制的关注和重视,是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实现艺术自觉、自信和自强的一项重大举措。
2011年10月14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艺术学学科建设”座谈会。专家一致认为,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使艺术教育渠道更加广阔,有利于艺术教育朝着体系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大踏步前进,有利于改善人才结构、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合理设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急需的前沿专业;学科外延拓展带来学术空间的扩容,艺术研究对象更加丰富,学科边际性、交叉性和前沿性更加凸显;学科意识增强带来艺术创作、艺术接受和艺术管理的积极联动效应,艺术基础理论更加坚实,艺术批评更加活跃,理论与实践在新形势下的良性互动必将极大地解放艺术生产力。
为了呈现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所取得的大发展,记录艺术学学科建设取得的优秀成果,推动艺术学研究的更大创新,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启动了《中国艺术学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的编纂工作,《中国艺术学年鉴2011-2013》卷为首卷。
艺术学理论卷
第一篇 综述
艺术学理论
201l-2012年艺术学理论研究综述
2013年艺术学理论研究综述
艺术人类学研究
2011-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综述
第二篇 专题
艺术学学科升级
谋划学科建设蓝图求索艺术发展大计
——在艺术学学科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
——《中国艺术学大系》总序
艺术学升格为门类背景下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的思考
艺术学有“门”的九大连锁效应
文化视野中的艺术学门类建构思考
增强文化自觉,推进学科建设
——艺术学学科建设座谈会专家发言摘录
艺术学升格,影响深远的制度性变革
艺术学升格的前前后后
中国梦与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文艺宗旨是提高民族精神力量——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笔记··
文化建设提升历史感,凝聚“中国梦”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学
科学发展观与文艺发展路
中国艺术的当代性
对我国艺术当代发展的两点思考
关于“当代艺术”概念的自主性阐释
“大当代观”与“主体建构意识”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
第三篇 成果
论文辑选
艺术学学科建设
【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的设置】
【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
【艺术学理论的使命与地位】
【艺术学理论的核心作用是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方向】
【第七届全国艺术学年会特邀专家主旨演讲(摘录)】
【大数据时代的艺术学对策研究】
【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艺术学理论研究
——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艺术基础理论研究
【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当代中国与艺术理论】
【中国艺术如何走向世界】
【艺术为何物?_20世纪的艺术本体论研究】
【“艺术民主”的命题指涉、历史参照与现实反思】
【当今西方艺术定义与非西方的挑战
——兼论一种全球艺术定义的可能性】.
艺术管理与艺术教育
【“集体审丑”语境中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国民艺术素养建设中的学校美育新课题】
【艺术进入创意产业的基本态度与路径】
【引领全社会重视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辉煌廿年】
艺术人类学
【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西方艺术人类学述论】
【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科定位】
【艺术人类学与生命艺术】
艺术批评
【重拾艺术评论的尊严】
【什么是艺术批评】
第四篇 纪事
……
音乐与舞蹈学娟
第一篇 综述
第二篇 成果
第三篇 纪事
戏剧与影视学娟
第一篇 综述
第二篇 成果
第三篇 纪事
美术学卷
第一篇 综述
第二篇 成果
第三篇 纪事
设计学卷
第一篇 综述
第二篇 成果
第三篇 纪事
《中国社会科学年鉴:中国艺术学年鉴(2011-2013)》: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不由自主地被裹挟入经济快车道似乎理所应当,人们计算文化指标也不可避免地用收益数据来证明,这里隐含了正常的不合理和合理中的不正常,因为,文化艺术另有精神层面的判定标准,是否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才是艺术的最终判断指标。应当承认,艺术文化建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理所应当,因为从根本上而言艺术文化生存发展需要经济支撑推动。但更为根本的是艺术文化依存于超越物质利益之上自由畅快的跃进,艺术创造力和文化精神品格绝不取决于经济的赐予。所以,量化的增长需要辨析,而内涵的深浅更要澄清。就艺术学科而言,快速膨胀已经是事实,学科疾驰人快车道也不可阻挡,在2010年一次全国范围的一级学科调整中,原有文学门类下的整个“艺术学一级学科”从原本不过20多所学校,猛然增加到包括艺术学一级博士点和硕士点在内的130多所学校。紧接着,按照2011年新门类建立后相应对应调整的原则,这些刚刚获批不到3个月还没有静下心来的学科,又一次迅速跃人高歌猛进的旋涡中:2011年申报新的学科门类下的5个一级学科的学校猛增,一下子就有600个学科申报点,其中除了设计学170余个申报点外,报一级学科硕士点35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1个。按照基本对应标准,大部分将得到批准,于是短短时间内,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将猛增十倍以上,艺术学科的数量发展春天似乎到来。
但我们需要进行艺术文化视野的得失思考。
在中国文化的建构中,艺术文化始终是核心所在,古代文人的文化标志除了科举就是书籍书写所代表的文化高下,而评价大众文化的标志不是琴棋书画就是吟诗作对,能不能赏鉴词曲,会不会沉溺戏曲唱段都是一种判别的标志,孔子的成就包括有关对于六艺的注解和听了韶乐叹赏若干时光,李煜皇帝的误国是因为过于沉溺歌舞升平,等等。艺术文化是文化含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知延续不衰,一直达到当今创意文化的认可层面——因为创意文化的要害是艺术观念形态的创造性认定。国家在2010年第一次将创意文化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几乎就是高峰之态的认识了。
在艺术认知的另外一端,显然充满了无关社会经济利益获取的文化推进的热情。艺术学科的增长是和以往所谓关涉无用、休闲之类认识相反的精神认知高涨相关的。这就如同巴尔扎克所论述的:“帝王统治的人民不过一朝一代而已;艺术家的影响却能绵延整整几个世纪。”①艺术不是短期的效益增长而是世道人心的濡染,所以,在文化的历史观中,艺术不亚于物质财富的意义和艺术创造对于精神的影响作用巨大而深远。
一文化视野的认知
艺术学门类的建立标志着艺术学科发展进入文化建构的新阶段。我们谈论问题的背景已经今非昔比,艺术具有了独立的门类,可以按照艺术文化标准和发展独特性来建设,其认知的视野就不同以往。首先,艺术文化的蕴积其实不在于外在的变化,艺术的积累是渐进性的,大起大落未必是福音,也难免陷入混乱。自然,艺术学门类建立绝对是大得——因为在国家文化层面认可和社会文化的认知上,艺术地位猛然上扬有利于站到进一步发展的新平台。但同时,艺术的精神性文化价值却还没有得到同步理解,对于数量的外在功利需要还影响着艺术文化内涵的发挥。于是,艺术是不是具有独立价值就应当在文化层面来认知。
在人类历史上,艺术的审美精神和价值一直是备受尊崇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①何等崇高的艺术价值认定!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以学术评价为标准的认知却一直将艺术学作为边缘而漠视。艺术其实是独立而个性的精神创造对象,但艺术研究和艺术学术的被看轻,和艺术学没有独立门类,以及集中到艺术门类的被忽视的问题上却是事实。奈何如此?个中的历史文化和时代局限造就了缺憾的现状。艺术学一直屈居文学门类之下而缺乏昂首挺胸的气度。艺术与文学原本具有亲密关系自不待言,艺术和文学不仅是兄弟关系,按照艺术学家的认知,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包容了文学,至少应当说,艺术伴随着人类精神创造就得以出现,从发声而有歌唱、狩猎而有岩画,欢悦就有载歌载舞的肢体舞动开始,艺术已经成为与人类文化创造相互依存的对象。艺术精神是文化精神的重要标志,艺术兴旺也是文化兴旺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