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文自选集:古典文学与目录学综论》收录的文章包括四组:一组主要涉及古代文学目录学和研究方法方面的问题;二组围绕先秦文史典籍《春秋左传》及《周易》《晏子春秋》的文学价值进行论述;三组涉及两汉及魏晋南北朝辞赋作品;四组是有关当代学人论著或学术成就的评述。
何新文,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赋学会副会长。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直接资助等项目。著有《中国赋论史稿》《辞赋散论》《(左传)人物论稿》《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以及《中国赋论史》(合著)、《历代赋话校证》(合校)、《见星庐赋话校证》(合校)等,发表《赋家之心苞括宇宙——论汉赋以“大”为美》《关于(左传)的人物评论》《从“辞赋不分”到“以赋论赋”》等百余篇学术论文。学术成果先后多次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及湖北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目录、方法与宏观思考
说“通”
——《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引言》
从目录学的角度探论“不歌而诵谓之赋”
——马积高先生《赋史》关于赋体论述的启示
从《诗赋略》到《文集录》
——论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目录的发展
“集部”的确立与“文类”的产生
——论隋唐宋代文学目录的发展变化
论洪迈与朱熹对《高唐》《神女》赋评价的差异
——兼及宋玉辞赋批评标准与方法的把握
考据·比较·综合
——闻一多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述议
文士的“不遇”与文学中的“士不遇”主题
《春秋》经传与先秦文史研究
人的发现与文的新变
——春秋时代文学艺术略论
《左传》的写人艺术
关于《左传》的人物评论
《春秋经传类对赋》与《左传》的传播
试论《春秋公羊传》的“贤贤”思想
从文学史的角度略谈《易经》卦爻辞
想起晏婴不更新宅
晏子的幽默与齐人风尚
从《史怀》看钟惺的经世治国思想
——以评《左传》及《史记》《汉书》为重心
辞赋及赋话赋论研究
赋家之心 苞括宇宙
——论汉赋以“大”为美
略论赋在汉代的传播及其对作赋的影响
班固的“赋颂”理论及其《两都赋》“颂汉”的赋史意义
“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
——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生命主题
从“辞赋不分”到“以赋论赋”
——古代赋文体论述的发展趋势及当代启示
论赋话的渊源及其演进
清谈与赋谈
——从《世说新语》看两晋士人的辞赋评论
唐代赋论概观
虽不适中,要以为贤
——论苏轼对屈原的接受
论刘埙《隐居通议》“古赋”选评的赋学意义
从诗学的角度切人
——评朱光潜《诗论》中的赋论
新世纪十年:古代赋学研究的繁荣与趋向
序跋与评述
童心的空间在这里拓宽
——《幼儿看图读神话》序
《中国赋论史稿》后记
《唐代律赋考论》序
《中古赋论研究》序
《湖北大学学报》“辞赋研究”专栏开栏语
难忘昙华林
——怀念我的导师石声淮先生
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命笔
——张国光先生先秦文史研究的启示
愿学术之树长青、生命之树长青
——齐洲兄从教五十周年感言
中国文学史著作宋玉书写的新收获
——读方铭主编《中国文学史》之《宋玉及战国赋体文学》
辑佚视角下的唐宋《春秋》学研究
——读黄觉弘教授《唐宋(春秋)佚著研究》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读徐志啸教授的《简明中国赋学史》
附录 何新文主要著述目录
后记
《何新文自选集:古典文学与目录学综论》:
文士的“不遇”与文学中的“士不遇”主题
人们常说,爱情是文学艺术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文士的“不遇”,作为文学所表现的一种普通的生活现象和文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却始终伴随着文学创作。
先秦时期,当田野、里巷的青年男女,将其艺术才华倾注于婚姻爱情的生活内容而“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之时,“变风、变雅”的作者便在“周室大坏”的社会变动中,创作了古典文学史上第一批反映“士不遇”主题的抒情诗篇。诗人大都是这式微时代的卿士大夫,他们以特有的敏感最先感受到时代的变动,因而伤时忧乱,怨天尤人,一种强烈的生不逢时之情溢于言外。正如吴闽生《诗义会通》所云:《瞻印》《召曼》之诗,“皆忧乱之将至,哀痛迫切之音。贤者遭乱世,蒿目伤心,无可告想,繁冤抑郁之情,《离骚》《九章》所自出也”。
到了《离骚》《九章》本身,情深怨重的作者将个人身世命运的感慨,仕途上的穷通与社会的盛衰、时局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士不遇”主题便有了更深刻丰富的内涵。《汉书·艺文志》说:“春秋之后,贤人失志之赋作,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苟况《赋》篇有“螭龙为螺蜒,鸱枭为凤凰”之语,《成相》篇有“嗟我何人,独不遇时当乱世”之叹。屈原之作,反复抒写不容于时的孤愤、寂寞,不得实现理想的怨艾、忧伤,更是古代抒情诗歌中写“不遇”主题的代表性篇章。还有宋玉《九辩》,将一介“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情绪借秋景秋气加以宣泄,清凄哀怨中既有诗人怀才不遇的慨叹,也有感时伤国的社会意蕴,则是古典文学中以“悲秋”为悲“士不遇”这一抒情模式的先声。
汉魏六朝,“士不遇”主题在频繁不断的战争、时局的动荡与门阀制度压抑庶族寒门的社会现实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十分普通地存在于诗、文、辞、赋等各体文学作品中。且不说自贾谊《鹏鸟赋》《吊屈原赋》以下直至东方朔、扬雄、赵壹、古诗十九首作者、祢衡、王粲、曹植、嵇康、阮籍、刘伶、左思、鲍照等人慨叹身世遭遇,抒写“欲而不得”感受的诗歌辞赋,司马迁《史记》以及刘昼《高才不遇传》中借他人行事以寄作家愤世之事的史传文章,只要读一读董仲舒、司马迁、陶渊明诸人同样以“士不遇”为题的几篇赋作,就可以想见这一时期文人的“不遇”情绪有多么深沉、多么强烈了。
有唐一代,伴随着科举考试、党派斗争以及晚唐以后国运衰微等种种新的社会现象,反映“士不遇”主题的作品则又注入如科场落第、迁谪流贬、时代衰落等新的内容。自王绩自叹“才高位下、天子不知”;王勃悲呼“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陈子昂登幽州台.,为《感遇诗》;孟浩然讽咏“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李白“长啸梁甫吟”“高歌行路难”;白居易被谪江州,琵琶声中,泪湿青衫;李贺“年当二十不得意”,“一生愁谢”;一直到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温庭筠终身坎坷,借吊古人而伤怀抱……“不遇”主题不仅几乎与整个唐代文学相始终,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