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莎士比亚欢乐喜剧深刻性研究》以《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和《第十二夜》为主要样本,探讨莎士比亚欢乐喜剧的深刻性。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莎士比亚欢乐喜剧深刻性研究》共分六章,第1章为引论;第二章讨论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创作思想深刻性的影响;第三章讨论莎士比亚喜剧创作技巧中所体现的深刻性;第四章讨论莎氏喜剧作品人物对作品深刻性的呈现;第五章讨论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主题思想中所蕴涵的深刻性,着重探讨了暗色因素对莎士比亚喜剧作品深刻性的作用;第六章为结论,总结全书,并进一步讨论莎士比亚喜剧复杂性与深刻性的关系,同时提出,莎士比亚前期的喜剧创作兆示了他后期的戏剧创作思想,表明他的戏剧创作具有明显的连贯特性和一致性。
本书脱胎于笔者2012年的博士学位论文。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读本科的时候,就对莎士比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7年分配到宁波大学工作,也曾得到当时的宁波大学副校长、莎士比亚研究专家裘克安先生的指点。1988年及以后,时任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文学院院长的Albert James Smith教授数次向宁波大学提出,希望能招我成为他的研究生。宁波大学一直没有答应。数年后,Smith教授不幸去世,此事就此搁下。但我对英语文学和莎士比亚的兴趣一直没有衰减。后来,经过几番波折,终于在2009年以老大不小的年纪考取了我的恩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史志康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正式开始有点系统地研读莎士比亚。2012年,我讨论莎士比亚喜剧主题深刻性的博士学位论文顺利通过答辩。
莎士比亚研究成果浩如烟海,尤其是其悲剧,由于其深刻的思想性,广受各个时代莎评家的关注。然而,评论家投向莎氏喜剧的目光要少得多。大多数人认为,莎士比亚喜剧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观众,它们显示了剧作家精湛的创作艺术,却缺乏其悲剧和传奇剧等所具有的深刻性。但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其思想性必然具有统一性,无论他创作的是悲剧还是喜剧,其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必然是精湛的创作艺术与深刻思想的结合体,莎士比亚在其悲剧、历史剧、传奇剧等作品中体现的深刻性,势必也体现在他的喜剧之中。本书以新批评文本细读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历史生平批评、解构主义等,选取莎士比亚创作早期公认不够成熟的《爱的徒劳》、中期较为成熟的《仲夏夜之梦》与公认为其喜剧巅峰之作的《第十二夜》三部作品,考察他喜剧作品的深刻性。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是欧洲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思想广泛影响英国的时代,他所生活的英国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他经历了两个大不相同的王朝,也见证了新兴资产阶级势力和封建势力的激烈斗争。所有这些,都影响着莎士比亚对时代、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同时也是他作品思想深刻性赖以实现的前提。这种深刻性,在他的喜剧中是通过他的创作技巧这一渠道体现的。莎士比亚运用巧合、戏中戏和语言游戏等技巧,巧妙地将他对于社会、时代、人性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思考融入作品中。作品中的人物,则是呈现这些敏锐观察与深刻思考的主体,镜像式的双重人物使作者的深刻思想得以多维地呈现,给观众和读者带来欢乐的丑角,则很好地将这些深刻思想隐藏在笑声之下,使作者的思想在欢乐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深刻。从本书所着重研究的三部莎士比亚欢乐喜剧代表作中,可以看出贯串于莎士比亚所有喜剧作品中的显性主题,即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对真诚友谊的颂扬、对人性解放的讴歌和对和谐世界的憧憬,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作品中大量的暗色因素同时对这些显性主题进行了解构,让观众和读者看到人生与爱情的虚妄、幻想的破灭以及和谐世界的失落,反映出作者另一面的深刻思想,而这种由暗色因素体现的深刻思想,则延续至莎士比亚的悲剧、黑暗喜剧和传奇剧的创作之中。
本书专门探讨莎士比亚喜剧,并将其早期的喜剧作品与后来的作品视为一个体系,认为莎士比亚所有的戏剧作品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他早期的喜剧作品是这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本书将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不同阶段与不同艺术成就的作品放在一起探讨,试图给以一个历时坐标,发现这些作品存在着共同的创作及思想特点,而且,这些创作与思想特点延续至其悲剧、传奇剧等其他类型作品之中。本书还将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复杂性与深刻性相联系,认为复杂的目的是深刻,莎士比亚深邃的思想是其作品深刻性的基础和决定因素,其作品复杂的结构、人物关系、语言等是其深刻性的表现形式,其深刻性是通过这些复杂的因素呈现的。同时,本书提出了莎士比亚喜剧中的“暗色因素”这一概念,指出莎士比亚喜剧从最初开始就普遍并明显存在许多非喜剧因素。所谓暗色因素,不但包括以往莎评家已经注意到的“悲剧因素”和“严肃因素”等,而且包括所有其他与喜剧结局、氛围等不相符合的因素。这一概念是对“悲剧因素”、“严肃因素”等概念的扩展。莎氏喜剧中的暗色因素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种对人性、对生命意义、对人类理想的严肃认真的哲学思考,是体现莎氏喜剧创作深刻性的一个重要元素。本书虽然不是对莎士比亚喜剧的全面研究,也不是对他全部剧作的系统研究,但从他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性喜剧作品中,可以管窥贯串于莎士比亚全部创作过程的深刻思想,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
第二节 莎士比亚喜剧研究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状况
二 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的对象、方法、目标与意义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目标与意义
第二章 莎士比亚创作的时代背景:深刻性赖以实现的前提
第一节 历史背景:地理大发现
第二节 社会背景
一 两个王朝,两个国君
二 两种势力,两种社会状态
第三节 文化背景
一 文艺复兴
二 戏剧创作传统
第四节小结
第三章 《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与《第十二夜》的创作技巧:深刻性的体现渠道
第一节 巧合:情节安排中的深刻性
一 《爱的徒劳》中的巧合
二 《仲夏夜之梦》中的巧合
三 《第十二夜》中的巧合
第二节 戏中戏:套盒结构中的深刻性
一 《爱的徒劳》中的戏中戏
二 《仲夏夜之梦》中的戏中戏
三 《第十二夜》中的戏中戏
第三节 话中话:语言游戏中的深刻性
一 语言的多重性
二 历史时事影射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与《第十二夜》的人物塑造:深刻性的呈现主体
第一节 人外有人:深刻性的双维呈现
一 《爱的徒劳》中的双重人物
二 《仲夏夜之梦》中的双重人物
三 《第十二夜》中的双重人物
第二节 小丑:深刻性的欢乐呈现
一 《爱的徒劳》中的丑角
二 《仲夏夜之梦》中的丑角
三 《第十二夜》中的丑角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与《第十二夜》的主题思想:深刻性的具体内涵
第一节 人性的赞歌:三部喜剧的显性主题思想
一 对真挚爱情的赞美
二 对真诚友谊的颂扬
三 对人性解放的讴歌
四 对和谐世界的憧憬
第二节 喜之不喜:三部喜剧中的暗色因素
一 死亡的阴影
二 虚妄的爱情
三 幻想即幻灭
四 和谐的失落
第三节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本研究总结
第二节 本研究创新点及尚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莎士比亚欢乐喜剧深刻性研究》:
一 文艺复兴
欧洲历史上有两个前后相接却有着强烈反差的时期,即自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5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为止的中世纪和自14世纪初至17世纪30年代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两个时期时间上虽有交叠,但从思想发展等角度看,基本上有比较明显的分界,其强烈的反差主要体现在宗教、科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如果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两个时代的特点,那么,中世纪是黑暗的,而文艺复兴时期则充满勃勃的生机。
中世纪向来被人们称为“黑暗时代”。在这一时期,封建制度经历了形成、发展到解体的全过程。在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整个欧洲都没有哪一个国家有强有力的统治政权,整个欧洲处在封建割据的状态之中,其结果是战争不断,烽烟四起。频繁的战争,又阻碍了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在贫穷与痛苦之中,而且在一片黑暗之中,毫无云开日出的希望。更为严重的,是教会对人民思想的钳制。罗马教皇建立了教皇国,以严厉的手段实行教会统治,连学校教育也只是为宗教服务。教会还设立宗教裁判所,遏制科学思想的传播。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遭受了罗马教廷宗教裁判所或加尔文宗教法庭等机构的迫害,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塞尔维特、希柏提亚等倡导教会眼中的“异端邪说”的人,或锒铛入狱,或被活剐而死,或被送上火刑的柴堆。从思想自由的角度而言,可以说,中世纪确实是一个“万马齐喑”的时代。
但是,思想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再黑暗的时代,也挡不住思想进步的潮流。在中世纪这个黑暗时代最黑暗的黑夜中,人们看到了光明的种子,那些走上火刑柴堆的人,从他们肉体灰烬之中射出的思想光芒,让人们看到了文艺复兴的黎明。
欧洲文艺复兴的萌芽出现在14世纪初,15世纪在意大利蓬勃发展,但在北欧进入兴盛期则是在16世纪,这一时期,北欧的艺术发展达到高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文艺复兴是一个“有无穷意蕴和思想文化魅力的再生时代”(周春生,2009:1)。“文艺复兴”一词,意为“再生”。在黑暗的中世纪,优雅的古典文化和公共道德消弭殆尽,人们希望复兴古典研究,重新梳理古典的文化与道德思想等,于是,以意大利为摇篮,开始了欧洲的文艺复兴。14-15世纪的意大利,是全欧洲人文主义思想最早的诞生地和主要活动区,思想最为解放,世俗学校也最为活跃,大量吸收了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欧洲及阿拉伯的先进文化,涌现了一大批如达·芬奇、马基雅维里、彭波那齐、维兰尼、伽利略等艺术、政治、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巨人(刘明翰、朱龙华、李长林,2010)。古典文化的“再生”与“复兴”一时呈现轰轰烈烈的景象。但是,文艺复兴并不只是对旧的事物和思想的简单复制与模仿,它所产生的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因此带来了“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做梦都没有见到过的”(Cume,2001:142)新的东西。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是对立于中世纪经院哲学思想的一套价值体系,它反对以神为中心,将神请下了祭坛,把人推到了最高的地位,主张以人为本,提倡完美的人和完美的个体,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是世界的中心,是生活的创造者,人应该追求人的理想,艺术上应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刘明翰、朱龙华、李长林,2010)。
文艺复兴思潮,以汹涌之势,从意大利席卷了整个欧洲各主要国家,先后在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尼德兰等国开出了人文主义思想的鲜花。15世纪中叶以前,英国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并没有太多关系。但是,当时的意大利已经成为欧洲的留学中心,在这样的环境下,英国不可能不受到它的影响。在英国首先传播文艺复兴思想的人,一般认为是“英国诗歌之父”乔叟(Geoffrey Chaucer)。乔叟曾担任过外交官,多次出使外国,尤其是在14世纪70年代,他两度周游意大利,在意大利期间阅读了许多古希腊与罗马的文学作品(张定铨、吴刚,2002),也阅读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位文学巨匠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作品,逐渐形成了人文主义的世界观。他从薄伽丘等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写出了《特罗勒斯与克丽西德》、《坎特伯雷故事集》等名作。他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对人的肯定,如《特罗勒斯与克丽西德》中的妇女形象不再是僧侣文学中的“罪孽的化身”,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实实在在的人;《坎特伯雷故事集》则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倾向,以生动幽默的语言讽刺封建地主,揭露教会和僧侣的丑行,充分展示了他热爱人生、热爱现实生活的人文主义思想。乔叟的思想和创作方法对莎士比亚有直接的影响(刘明翰、朱龙华、李长林,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