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社会领域分化中的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立足于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以私人领域为具体切入视角,对当代审美文化的领域归属、性质功能、发展源流、现状困境、未来趋势以及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重新把握和阐释,拓展了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社会学维度。
	  《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社会领域分化中的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认为,以自由为核心理念、以法律为活动准则的私人领域,促进了中国审美文化的现代转型,并使之转化为一种激发生命愉悦的生活形式和一项不可剥夺的社会个体权利。由于当代审美文化日益与市场、传媒、政治、公域、法律、阶层和种族等要素交织在一起,自由与危机并存,因此《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社会领域分化中的当代中国审美文化》主张一种融价值中立与权力批判于一体的研究方法,在客观求真的基础上,揭示并批判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异化、霸权因素,维护审美的人文、自由内涵。
 
  《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社会领域分化中的当代中国审美文化》以私人领域为具体切入视角,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领域归属、性质功能、发展源流、现状困境、未来趋势以及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把握和阐释,拓展了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社会学维度。作者李红春认为,以自由为核心理念、以法律为活动准则的私人领域的出现,不仅将当代审美文化激发为一种追求生命愉悦的生活形式,而且还将其转化成一项不可剥夺的公民权利。而这些形式和权利的实现,则与市场、传媒、政治、公域、法律、消费、阶层和种族等要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历史性变迁……显然,《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社会领域分化中的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关注的问题是真实而又重要的,而作者的研究态度又是冷静而科学的,两相结合,《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社会领域分化中的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便不言而喻了。
	绪论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问题与出路
	一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三大领域
	二 自觉而多元的研究方法
	三 四种不良的研究倾向
	四 视野的拓展与方法的融合
	
	第一章 私人领域概念辨析
	第一节 私人领域的历史嬗变
	一 私人领域的萌发期
	二 私人领域的成熟期
	三 私人领域的衰落期
	第二节 私人领域的多元阐释
	一 自由主义私域观
	二 共和主义私域观
	三 哈贝马斯对私域的改造
	第三节 私人领域的本质特性
	一 以个体自由为核心理念
	二 丰富多元的内在结构
	三 以私人财产权为前提
	四 与现代民族国家同步
	五 私人领域的“脱域化”趋势
	第四节 私人领域与消极自由
	一 “免于做什么”的消极自由
	二 走向多元化的价值与真理
	三 消极自由如何才不那么消极
	
	第二章 私人领域与审美文化
	第一节 私人领域与文化的现代转型
	一 何谓“文化”
	二 私人领域对文化转型的促进
	三 现代性在私域中的分与合
	四 私人领域对意义的生产
	第二节 作为个体权利的审美文化
	一 关于“审美文化”概念的论争
	二 “审美文化”概念应如何提出
	三 从“审美”到“审美文化”
	第三节 当代审美文化的屙l生与功能
	一 以对情感的自由体验为核心
	二 定位于现实时空的身体事件
	三 鲜明的社会结构特征
	四 审美功能的伦理化
	
	第三章 领域合一与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问审美文化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的私人领域状况
	一 “单位”对人身自由的限制
	二 私域陷落的多重表征
	三 私域失落的历史文化原因
	第二节 纪律化、公共化的审美活动
	一 遭受挤压的审美活动时空
	二 严格规定的审美活动方式
	三 全面受限的文化艺术内容
	四 权力空隙间的流风余韵
	第三节 同质化、革命化的文化空间
	一 指向革命的历史空间
	二 导向政治的劳动世界
	三 挪作他途的家庭领地
	四 遭到革除的身体属性
	
	第四章 领域分化与新时期审美文化发展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的私人领域状况
	一 四个出场条件
	二 三个组成部分
	三 私人时空在当下的拓展
	第二节 审美文化活动的新趋势
	一 私人化倾向
	二 身体化倾向
	三 日常化倾向
	四 例行化倾向
	第三节 审美文化版图的分化与流变
	一 五种审美文化形态
	二 三个发展阶段
	三 四种主导力量
	
	第五章 新时期审美文化的私人生活场景
	第一节 日常生活场景的浮现
	一 日常生活叙事的两种表现
	二 日常生活之“真”与“零度写作”
	三 谁才是“老百姓故事”的讲述者
	第二节 身体意象的突围
	一 感性内涵的恢复与身体意象的多样化
	二 “视觉禁忌”的失效与原始情绪的奔腾
	三 商业机制对身体的表面化处理
	四 权力因素对身体秩序的再次编码
	五 “看”与“被看”的复杂权力关系
	第三节 隐私话题的张扬
	一 “隐私”与“隐私热”
	二 商业陷阱还是心灵的安顿
	三 谁的隐私
	四 “她们”的倾诉
	
	第六章 逸出公私边界的网络审美文化
	第一节 重塑自我的网络“超位”写作
	一 “在线”对“超位”的催生
	二 自我边界的审美重构
	三 网络写作对疯癫的矫正
	第二节 网络文艺批评对文学公共领域的构造
	一 大众自我启蒙的重要形式
	二 平等参与与理性对话
	三 公开批判的练习场所
	第三节 网络趣味群体的聚合生成
	一 有别于“灌生”的“聚生”模式
	二 网络趣味群体的原生态性
	三 从“想象共同体”走向“现实共同体”
	
	第七章 结构失衡与当代审美文化的危机与出路
	第一节 私域悖论与畸形审美
	一 文化无意识的泛滥
	二 审美趣味的畸变
	三 没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 节私域软骨症与叙述断裂
	一 私域构建的未完成态
	二 审美空间的叙述断裂
	三 走向虚无的叙述主体
	第三节 私域传媒化及其美学后果
	一 遭到压制的理性个体
	二 从“伪公共”走向“伪私人”的文学公共领域
	三 文艺批评的表演化
	第四节 商业、知识与审美压迫
	一 广告叙事及其询唤功能
	二 专家系统对日常审美的包办
	三 文化消费的道德化、科层化
	四 纳入生产循环的自由时间
	第五节 当代审美文化建设的四个原则
	一 私人性与公共性的同步
	二 情感化与理性化的平衡
	三 传统心理与现代理念的交融
	四 艺术与生活的相互扶助
	
	第八章 私域视角下的当代审美文化讨论
	第一节 审美快感与生态责任——对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生态学批判
	一 天人合一还是视听奇观
	二 “自然艺术”的生态破坏性
	三 商业护航与原欲释放
	四 审美快感的生态限度
	第二节 商业欲望的美学修辞——传媒叙述中的“韩啸行为艺术展”
	一 没有毛边的技术神话
	二 被误置的行为艺术主角
	三 强行植入的艺术命名
	四 内在叙述的语义断裂
	五 如何面对传媒叙事
	第三节 新感性如何成为价值本体,——与王德胜教授商榷
	一 “新感性”是“新”了还是“旧”了
	二 “新感性”的“价值”应如何提出
	三 感性价值能否被作为“本体”
	四 日常生活美学是否还需进一步开放
	第四节 文艺消费权益的提出与维护
	一 何谓文艺消费权益
	二 为何维护
	三 维护的难点
	四 如何维护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