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春秋大义:<春秋>三传选读》的体例,为了简明扼要,选择春秋五霸的故事,一方面希望读者对春秋五霸有更深入的了解,一方面也可以从五霸的更迭中看到春秋时代的整个轮廓。但关于“春秋五霸”的组成,历来有争议。《苟子?王霸》篇认为:“齐桓、晋文、楚庄、吴阖庐、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史记》则是“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此外还有好几种说法。春秋时能称为霸的诸侯国,其主要标志是“会盟”其他诸侯国,而完成这一重要仪式的有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楚庄王旅、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五位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应该是他们,部分高中教科书也采用这一说法。又因宋襄公在史书中的文字记载不多,所以《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春秋大义:<春秋>三传选读》姑且根据上述标准,没有收录宋襄公。而收录秦穆公的原因,一方面是诸多“五霸”版本中都有此公,另一方面,是春秋战国之后统一中原的正是秦国,读者也许会对这样一位为子孙后代开拓疆域、打下政治基础的诸侯有兴趣。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春秋大义:<春秋>三传选读》选文的底本为杨伯峻编著的《春秋左传注》,注释和译文则杂取各家。
《春秋》三传不仅仅是春秋时期的编年史,更教会我们如何焉待历史。 寓教于史、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奠定了中国历史的传统,是中国历史的根。
第一单元 君臣同心
齐桓公尊王攘夷
公孙无知之乱
桓公与公子纠争国
柯之盟门
召陵之盟
葵丘之盟
第二单元 颠沛流离
晋文公大器晚成
晋国骊姬之乱
晋公子重耳之亡
秦纳晋文公
晋文公从善如流
晋楚城濮之战
第三单元 省己纳人
秦穆公称霸西戎
烛之武退秦师
蹇叔哭师
秦晋殺之战
秦伯犹用孟明
秦伐晋济河焚舟
第四单元 止戈为武
楚庄王以德服人
王孙满对楚王问鼎
申叔时说楚王复封陈
楚许郑平
邮之战
宋及楚平
第五单元 心忍气盛
第六单元 卧薪尝胆
春秋中期,由晋文公开创的晋、秦联合对楚的局面,因崤之战的发生而改变。由于晋、秦关系恶化,相互攻战不息,秦联楚以抗晋,使晋丧失争霸的优势,楚则解除向中原推进的后顾之忧。此时,晋国卿权日重,诸卿相争,内政纷乱,国力有所减弱。而楚庄王即位后,在令尹孙叔敖辅佐下,发展生产,整顿政治,集中权力,改革军事,实力日益增强。楚庄王雄心勃勃,问鼎中原,与晋展开争夺中间地带的斗争,尤以地处中原要冲的郑国为争夺的焦点,由此孕育着晋、楚之间一场新的大战。
此次战役中晋军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将帅不和,指挥不统一,上面的“晋军将领人物图表”可见一斑。荀林父、士会的迟疑不进,正反映了他们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先毅坚持以偏师作战,赵同、赵括、赵旃、魏錡也要作战,荀林父无从指挥,陷于进不能、退不可的境地。军队的第一准则是服从,但即便在中军的主将和副将之间,军事战略都截然相反。这严重干扰了士气,使士兵乃至将领们无所适从,从而失去了必胜的决心和勇气。晋为救郑而来,但直到晋、楚两军隔河相望时,晋军统帅还在争论打不打的问题。荀林父提出待楚军退后,再行攻郑,实不失为制郑上策。但此策既不能实行,而全军已渡过黄河。渡河后.中军帅荀林父还举棋不定,明知魏铸、赵旃去楚营挑战,也不做战争准备。遭楚军攻打时,又张惶失计,不思退敌良策,终于导致全军溃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