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镜像:“一带一路”与中国形象传播——以俄语地区为例
定 价:58 元
- 作者:罗兵
- 出版时间:2017/6/1
- ISBN:9787313171238
- 出 版 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125;D6;G206
- 页码:190
- 纸张:胶纸版
- 版次:1
- 开本:16K
-
商品库位:
俄国视域下的中国始终是作为“他者”而存在的。俄国的中国形象是一面镜子,有助于深入研究与努力改善我们对俄语国家的传播问题。
《新传播与中国形象研究丛书 他者镜像:“一带一路”与中国形象传播:以俄语地区为例》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形象与对外传播,中国形象的历史与现状,俄语地区受众分析,中国的俄语媒体,中国对外传媒内容分析,提高中国对外传播能力。
《新传播与中国形象研究丛书 他者镜像:“一带一路”与中国形象传播:以俄语地区为例》可供新媒体传播专业师生参考,也可供广大传媒工作者尤其是涉外传媒工作者阅读。
公元前1000年之前,中国与欧亚各国就开始有了经济和文化联系。公元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使过去自发的、民间的、无组织的中西经济文化联系,变为自觉的、政府组织的常态化的联系。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说:“大宛之迹,见自张骞”,自张骞之后,“西北国始通于汉”。是故后人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古代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始于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经过河西走廊,穿越塔里木盆地,跨越帕米尔高原,西去西亚、南亚、中亚广大地区,是沿线国家和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技术、思想、文化交流的桥梁。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又称“新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此后习近平多次提出和推动“新丝绸之路”的建设,“新丝绸之路”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新丝绸之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该区域地跨欧亚,覆盖30亿人口,覆盖的国家和人群、市场规模和潜力都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新丝绸之路”不仅关系到中国与亚欧国家之间经贸合作,同时事关国防、能源等国家安全问题。通过共建“新丝绸之路”,中国不仅可以推动国内经济升级,而且与周边国家进一步加强合作、密切国家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影响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并可能因此重建国际政治和文化新秩序,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所以,“新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2016年9月2日,G20开幕的前两天,习近平在杭州先后会见6位外国领导人,“一带一路”是会晤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会晤的头两位客人分别是哈萨克斯坦总统和印度尼西亚总统,3年前的9月和10月,习近平正是在这两个国家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中国开始,从地理区域划分,可以分为几个次区域。胡鞍钢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根据区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段。一是中亚经济带,包括中亚五国,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中亚五国扼守亚欧的陆路通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二是环中亚经济带,涵盖俄罗斯、中亚、南亚、西亚,包括俄罗斯、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沙特、伊拉克等,该地区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区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区。三是亚欧经济带,涵盖环中亚地区、欧洲和北非,包括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乌克兰等,北非的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以及上述环中亚地区,该地区覆盖了亚欧大陆主要国家和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拓展区。也有学者将“新丝绸之路”分为五个次区域:首先是中亚五国,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其次是伊朗、伊拉克、约旦、叙利亚、沙特、土耳其等国。第三是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以及东欧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等国。第四是俄罗斯。俄罗斯是“新丝绸之路”的局部路经国家,本身就是这一经济带的组成部分,而且俄罗斯与中亚、高加索和西亚关系密切,对经济带影响很大。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考虑到俄罗斯因素。第五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不论如何划分,俄语国家和地区都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最核心、最重要和覆盖范围最广的区域。中亚五国是经济带最核心的区域,俄罗斯对沿途各国影响深远,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以及东欧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等国是该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 国家形象与对外传播
第一节 国家形象
一、国家形象的含义
二、国家形象的内容
三、国家形象的建设
第二节 对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
一、文化的普适性和多样性
二、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误读
三、多元文化主义与对外传播
第二章 中国形象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国外著作建构的中国形象
第二节 国外媒体建构的中国形象
一、国外媒体建构的中国形象概述
二、国外媒体涉华报道研究——以环球网为例
三、俄罗斯媒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以俄罗斯中文网为例
第三节 俄语地区的“中国威胁论”
一、沙俄时期的“中国威胁论”
二、苏联时期的“中国威胁论”
三、苏联解体后俄语地区的“中国威胁论”
第四节 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与现实
一、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
二、当前中国的国家形象
第三章 俄语地区受众分析
第一节 俄语受众对中国的兴趣:基于Google指数的分析
一、俄语网民对中国的关注度
二、俄语受众对中国的兴趣
第二节 俄罗斯受众分析
一、俄罗斯受众对中国的印象
二、俄罗斯受众的媒介使用
第三节 中亚受众分析
一、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二、深度访谈资料分析:人口扩张与他者想象
三、哈国民众对中国的“他者”想象
四、想象的共同体:哈国民众眼中的俄罗斯
第四章 俄语地区大众传媒
第一节 俄罗斯的大众传媒
第二节 哈萨克斯坦的大众传媒
第五章 中国的俄语媒体
第一节 俄语与中国俄语媒体
第二节 中国的俄语电视
第三节 中国的俄语广播
第四节 中国的俄语网站
第五节 中国的俄语报刊
第六章 中国对外传媒内容分析
第一节 CCTV俄语频道内容分析
一、形式多样的全方位传播
二、从“对外宣传”到“对外传播”
三、报道视角的多元趋势与拓展
四、增强地域接近性提高对外传播力
第二节 CCTV中文国际频道内容分析
一、《华人世界》的传播特点
二、《华人世界》节目分析
第三节 CCTV《行走唐人街》内容分析
一、中国文化符号在节目中的体现
二、中国文化内涵在节目中的体现
三、透过唐人街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四、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第四节 《人民日报》海外版内容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采集
二、研究发现与分析
三、对外传播与文化认同
第七章 提高中国对外传播能力
一、国家形象定位
二、研究目标受众
三、优化传播内容
四、整合传播渠道
五、加强国内建设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新传播与中国形象研究丛书 他者镜像:“一带一路”与中国形象传播:以俄语地区为例》:
三、国家形象的建设
近年来各国纷纷加强对外传播力度,提升国家形象。为了扭转美国人眼中蒙古人的形象,蒙古花费重金从好莱坞邀请“大嘴美人”朱丽娅·罗伯茨来到蒙古,在蒙古草原生活了一个月,并精心制作了多集介绍蒙古的纪录片。该纪录片在美国的多家电视台热播,相当数量的美国人看了片子后改变了对蒙古的“刻板印象”,不再认为蒙古是一个不毛之地。一些老牌的发达国家也尝试通过主动的国家形象构建活动为自己国家的传统形象注入新的内容。法国聘请苏菲·玛索担任国家形象代言人,推出“不只是浪漫”的“法国格调”(French Style)计划。英国启动“创意英国”的文化营销,打造新一代活力、动感的国家形象。
国家行为是国家形象建构的关键因素,而国家领导人的行为往往是国家行为的具体体现。二战期间德国的法西斯行为让德国形象一落千丈,二战后,德国正视历史,通过积极正面的国家行为,对国家形象进行了成功的修复。二战后德国对外政治传播话语中一以贯之的基调是道歉、忏悔、请求受害国宽恕,体现出一个正视历史、勇担罪责的大国形象。战后的德国政府诚恳地承认法西斯犯下的罪行,历届总统和总理多次对被德国侵犯的国家公开道歉。为防止新法西斯悲剧的重演,联邦德国政府对公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历史教育,“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责任视为己任”,使没有经历过炮火硝烟的下一代了解到“希特勒发动的这场战争的可怕后果以及法西斯的残暴统治”。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双膝跪地,表达对德国法西斯杀害的犹太人的哀悼和悔罪之意,这一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③德国勇于承认战争责任和罪行的行为,勇敢面对历史和真诚道歉,不仅赢得了宽容与尊重,也使战后欧洲建立起新的信任关系,为欧洲真正的合作打下基础。伴随着德法两国的和解与接近,以法德为中心的欧洲共同体逐渐发展壮大,并在此基础上于1991年成立了“欧洲联盟”,成为当今多极化世界格局的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领导人的行为往往是国家行为的具体体现。德国人在对待法西斯发动二战的历史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诚恳的,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案例中,德国领导人一以贯之地忏悔,多次公开诚恳地道歉,不论是其总理、总统,还是国内民众,都没有发出歪曲历史、逃脱罪责的杂音。这样的态度很快修复了国家形象,赢得在二战期间被德国伤害过的国家的原谅和尊重。
与德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二战中日本侵略者也犯下了滔天罪行,仅在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就残酷杀害了30万中国人,日军731部队抓来许多身体健康的中国人,进行活体解剖、冻伤实验、鼠疫实验、病菌对胎儿影响实验、人体四肢互换实验等各种惨无人道的实验……但是日本政府以回避、推诿、暖昧、翻案的态度对待这一段历史。日本首相几度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国内一部分人不敢或者不愿忏悔。①直到今天,日本右翼媒体否认歪曲历史的论调时而甚嚣尘上。2005年6月,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16个国家中进行民意测验,测量民众对德国和日本的好感度,这16个国家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俄罗斯、波兰、土耳其、巴基斯坦、黎巴嫩、约旦、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为了尽量客观,我们不考虑德国、日本的数据(本次调查没有在日本进行调查,为了客观公正,将德国的数据也排除在外),结果显示,15个国家中,9个国家对德国的好感度高于日本。②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同为侵略国,都给周边邻国和世界造成巨大伤害,但各国对德日的态度却不同。2005年,德日两个都积极谋求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欧洲,邻国对德国纷纷表示支持,而亚洲国家对日本“人常”要求则强烈反对,一些民意调查数据也显示,各国民众对德国有着较高的满意度,而对日本则不然。德日的不同遭遇,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对待战争的认识、对待历史的态度和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德日的国家形象,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