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名《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以孔子的《春秋》为蓝本而作。全书约十八万字,广泛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本书对《左传》里的一些经典篇目加以简明的注释,还给每篇作品都写了题解及评析,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相关背景,间或也作一些文学评点,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古典名著。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在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那时不少诸侯国都有自己按年代记录下来的国史。到战国末年,各国史书先后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流传了下来。它虽然使用的是鲁国的纪年,却记录了各国的史事,可以说是一部通史。
	  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经文的内容大义,很多学者的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传注《春秋》的有五家。后来《邹氏传》十一卷,《夹氏传》十一卷亡佚,只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穀梁赤的《春秋穀梁传》流传至今,被合称为《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在“《春秋》三传”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左传》。尽管《左传》是因《春秋》而作,但在编年的体例上却要比《春秋》完备,在史料和文学的价值上也远远超过了《春秋》,以至于有很多学者认为,《左传》本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虽然其内容与《春秋》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但却不是解经之作。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的时候改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12代国君、254年间的历史,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史实,而且还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关于《左传》的作者,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相传这部书的作者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但是,书中已经涉及战国初年的史实,它应该成书于战国早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此书非成于一人之手,大概是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左传》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只是后面多17年。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它相当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的政治与道德倾向是比较鲜明的。其观念与儒家的很相似,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尽管书中仍有不少讲天道鬼神的地方,然而其重要性却已在“民”之下。例如桓公六年文引季梁语:“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文引史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像这一类的议论,作者都是持赞同态度的。诸子散文(尤其《孟子》)也有类似的议论,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因此,它的叙事必然要从大处着眼,把最能代表历史发展趋向的重大事件写入史书。其所选择的重大题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王朝衰落史,二是诸侯称霸史,三是诸侯宫廷内乱史,四是卿大夫家族兴衰史。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提高。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如春秋时代著名的五大战役。
	  《左传》中记载的外交辞令也是精彩纷呈。按说这一类文字应该有原始的官方记录作为依据,但肯定也经过作者的重新处理,才能显得如此精炼、严密而有力。与《尚书》乃至《国语》所记言辞相比,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最典型的例子,要数“烛之武退秦师”一节。整篇说辞不足二百字,但是却抓住了秦国企图向东发展而受到晋国阻遏的处境,剖析在秦、晋、郑三国关系中,秦只有保全郑国作为在中原的基地,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于是秦晋两大国的联盟就轻而易举地被瓦解了,挽救了已经必亡无疑的郑国,至今读来,仍是让人心潮澎湃。
	  《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有“情韵开美,文采照耀”的美誉。它是对纷乱的春秋时代的记录,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秋时期诸侯们的金戈铁马和雄心壮志,同时也反映了这个大时代的社会文化。
	  为使今天的读者对这部名著有所了解,本书精选了《左传》里的一些经典篇目,加以简明的注释。此外,编者还给每篇作品都写了个题解及评析,或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相关背景,间或也作一些文学评点。
	  在编著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一些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左传》的编著资料,谨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限于笔者水平,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时期鲁国都君(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人,春秋末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一 隐公 
	郑伯克段于鄢 
	周郑交质 
	石碏大义灭亲 
	二 桓公 
	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 
	王以诸侯伐郑 
	季梁谏追楚师 
	三 庄公 
	曹刿论战 
	宋南宫万之勇 
	陈公子完奔齐 
	四 闵公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卫懿公好鹤       
	晋侯使太子申生伐皋落氏 
	五 僖公 
	齐桓公伐楚 
	宫之奇谏假道 
	晋国骊姬之乱 
	葵丘之盟 
	秦晋韩之战 
	子鱼论战 
	晋公子重耳的流亡 
	晋文公围原 
	展喜犒师 
	晋楚城濮之战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殽之战 
	六 文公 
	楚商臣弑君       
	狼瞫之死 
	宋公子鲍礼于国人 
	郑子家告赵宣子 
	七 宣公 
	宋国的败将华元 
	晋灵公不君 
	王孙满对楚子 
	郑灵公之死 
	申叔时说楚王复封陈 
	楚许郑平 
	晋楚邲之战 
	宋及楚平 
	八 成公 
	齐晋搴之战      
	楚归知罃 
	巫臣教吴叛楚 
	晋归钟仪 
	吕相绝秦 
	晋楚鄢陵之战 
	九 襄公 
	祁奚请老       
	晋灭偪阳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 
	齐晋平阴之战 
	祁奚请免叔向 
	叔孙豹论三不朽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张骼、辅跞挑战楚军 
	晏子不死君难 
	伯州犁问囚 
	蔡声子论晋用楚才 
	季札观乐 
	子产坏晋馆垣 
	子产不毁乡校 
	十 昭公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郑子产与子皙争聘 
	晏婴叔向论晋季世 
	晏婴辞更宅 
	伍员奔吴 
	子革对灵王 
	晏婴论和与同 
	子产论政之宽猛 
	齐鲁炊鼻之战 
	鱄设诸刺吴王 
	十一 定公 
	申包胥乞师       
	鲁国侵齐 
	齐鲁夹谷之会 
	十二 哀公 
	伍员谏许越平      
	楚昭王不禜 
	齐鲁清之战 
	楚国白公之乱 
	卫庄公之死 
	勾践灭吴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题解】
	  烛之武的游说之辞之所以能够奏效,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洞悉了秦、晋之间的利益矛盾,并把这种矛盾的利害关系对秦君做了清晰明确的分析。烛之武说服秦伯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他对说话者心理的把握。谁都知道烛之武的目的是为自己的国家解围,可是他在言辞上却好像每时每刻都是在为秦国考虑。这是一种高明的论辩技巧。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③:“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注释】
	  ①秦伯:秦穆公。②贰于楚:对晋贰而结好于楚。③佚之狐:郑大夫。郑伯:郑文公。
	  【译文】
	  鲁僖公三十年九月初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起来包围了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国无礼,并且亲近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处于危急之中,如果派遣烛之武去进见秦君,军队必然退走。”郑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便请烛之武去进见秦君,烛之武推辞说:“下臣年壮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是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国家遇到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没什么好处啊。”于是烛之武就答应了。
	  【原文】
	  夜缒而出①,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②,共其乏困③,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④,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⑤,又欲肆其西封⑥,不阙秦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注释】
	  ①缒:用绳子缚在身上吊下城。②行李:使臣。③共:同供。④设版:即设防。古代修城以版为夹,中实土。⑤封:此指占有土地,扩张自己的领地。⑥肆:任意。⑦阙:同缺,亏损,损害。
	  【译文】
	  夜里,郑国人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上吊到城外,去进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假如灭亡郑国而对君王有好处,那是值得劳烦君王左右随从的。越过别国而以远方的土地作为边邑,君王知道是不容易的,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实力加强,就是君王的削弱。如果赦免郑国,让他做东路上的主人,使者的往来,供应他所缺少的一切东西,对君王也没有害处。而且君王曾经把好处赐给晋国国君了,他答应给君王焦、瑕两地,早晨过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这是君王所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他不仅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在西边肆意扩大它的土地。如果不损害秦国,还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到好处,还望您考虑考虑这件事情吧。”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很高兴,就同郑国人结盟,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戍守,自己领兵回国了。
	  【原文】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①。因人之力而敝之②,不仁。失其所与③,不知④。以乱易整⑤,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②敝:失败,此指伤害。③与:友好。④知:同智。⑤乱:动乱,指关系破裂、互相攻伐。整:互相友好和睦。
	  【译文】
	  子犯请求晋文公出兵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能这么做。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们不会有今天这个地位。靠了别人的力量,反而损害他,这是不讲仁德;失掉了同盟国家,这是不明智;用矛盾冲突来代替团结一致,这是不威武。我们还是回去吧。”晋文公也就撤军回国。
	  【评析】
	  古往今来的说客或外交家,除了有高超的雄辩之才,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外,往往善于抓住利害关系这个关键,在利害关系上寻找突破口或者弱点,从而获得成功。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军,不费一兵一卒为郑国解了围,真可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郑国自从郑庄公死后,国势便逐渐下降。更不幸的是,郑国位于中原的中心区域,南边的楚国和北边的晋国一动手较量,它总是第一个蒙受灾难,被强邻的战车一次次地碾压。因为两头受气,郑国人练就了圆滑的夹缝生存技巧,诞生了很多非常出色的外交人才,这一节中的烛之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烛之武劝秦国退兵,运用的就是现在的“地缘政治”理论。郑国与晋国近邻,跟秦国却隔了一千多里地,就算是郑国亡了,土地只会就近被晋国吞并,怎么也不会轮到做秦国的属地。秦穆公恍然大悟,于是反过来跟郑国结盟防御晋国。
	  在一个各自为利益纷争并且没有权威的时代,利益原则便是行动的最高原则,精明的说客或外交家必定深谙此道。以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无懈可击,也不可能牢不可破。甚至可以说,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比别的手段更见效。就像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假如秦穆公觉得无利可图,他会甘愿罢休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