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天下系列·谋归一统:明朝开国奇谋》将明朝开国之初所发生的那些重大事件以及朱元璋的开国奇谋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史学家的评论及重要的文献论证。《谋定天下系列·谋归一统:明朝开国奇谋》语言通俗易懂、故事生动有趣,如同历史再次重现在读者面前。希望读者能从书中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建立者,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在位。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明朝开国皇帝,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华夏文明,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出身最为低微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出身于一个赤贫之家,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社会地位低到了极点。然而,时势造英雄,就是这个农民的儿子却用他的智谋创下了千秋大业——大明王朝。
拨开元末乱世的层层迷雾,让我们从纷乱中找寻明朝这位开国皇帝给后人留下的历史记忆……
朱元璋出身贫寒,鉴于此,使他本人更显得具有“魅力”,他的成功也更加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成功是因为他比那个时代的英杰们具有更多的智谋,更懂得运用自己的智谋,更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因为他出身贫寒,苦难的生活历练了他坚韧勇敢、敢作敢为的性格。在他遭遇了战祸频仍、双亲亡故、亲人离散的情况下,只有选择削发为僧以维持生计。后来,寺院也养不起这些僧人们,他又只身云游四方,也正是在云游中,让他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磨炼了意志。这为他以后打天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乱世中,朱元璋懂得顺时而动,而该崭露锋芒的时候又懂得表现自己。他从一名无名小卒做起,后来一跃成为红巾军领袖郭子兴的乘龙快婿,这也为他以后逐渐成为领袖打下了基础。他自立门户后,懂得广揽贤才,为己所用。在战场上,他不仅英勇善战,还非常善用谋略:奇计百出,并吞八方。在他的不懈努力与众人的拥护下,他的实力逐渐壮大。然而,他又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先求名,后求实”。直到时机成熟之时,才称王、称帝。一统天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实行了一系列利于国计民生的新政,以此来安抚人心;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稳固的江山,他又实行了一系列铁腕强权,以此来稳定乾坤。
在乱世里,没有什么规则、人道主义可言,只有强者才是唯一的法律。而朱元璋深谙政治是危险的,他需要足够的智慧和天赋。他,正是具备这种智慧和天赋的人,所以他才能够成就一番霸业——明朝开国。
可见,在那个纷乱的年代里,虽然也涌现出了不少有能力、有智谋的豪杰们,但最终都没能真正的成就霸业。而统一天下,成就霸业的重任却青睐了这位贫寒农家出身的朱元璋,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朱元璋不仅自己有着个人魅力与能力,而且比那些豪杰们更深谙成功的秘诀。而朱元璋的成功秘诀离不开:对孔孟之道的尊崇、对百姓苍生的仁爱以及领导华夏民族复国的信念和决心;对顺应天道、取得民心的倡导与践行;对网罗天下名士为己所用的手腕与权智;对农业、兴修水利的重视与实施……
前言
第一章 生于忧患,起于贫困
元末乱世,群雄并起
赤贫之家,诞生真龙
饱尝贫苦,痛失双亲
削发为僧,温饱不济
第二章 顺时而动,崭露锋芒
顺时而动,投身军营
傍上贵人,获取信任
入赘为婿,伉俪情深
智勇双全,救出岳父
翁婿矛盾,不可调和
自立门户,招兵买马
定远告捷,危机逆转
第三章 广揽贤才,为已所用
结义兄弟,相聚濠州
定国谋士,冯氏兄弟
定远城中,求贤善长
悲喜交集,收三义子
邓愈投奔,巧逢遇春
进军徽州,喜得朱升
义子监军,大海诚服
面壁思过,诚求刘基
筑馆礼贤,浙江四杰
第四章 奇计百出,并吞八方
收取民心,计除天叙
攻占集庆,设置府衙
避强攻弱,攻下镇江
攻守兼备,占据浙东
争取主动,以弱胜强
溯江西伐,大败友谅
步步为营,灭张士诚
除小明王,逼降国珍
抓住时机,灭陈友定
第五章 建国称帝,一统天下
攻破元都,建国称帝
消灭残元,抚平云南
纳哈出降,完成统一
第六章 实施新政,安抚人一心
户籍制度,严密管理
卫所制度,控制军权
文化教育,利弊参半
重农抑商,移民屯田
佛道并举,巩固明朝
封官授权,警戒功臣
第七章 铁腕强权,稳定乾坤
全面改革,极权政治
兔死狗烹,诛杀功臣
整顿吏治,打击贪官
特务机构,恐怖统治
兴文字狱,文化专制
持不下去了。朱五四的父亲朱初一就带上一家人,北渡长江,逃亡到淮河岸边的盱眙。
那时,盱眙县有大片荒废的土地。于是,朱家在那里开荒种地,安营扎寨,定居下来,由于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渐渐有了些起色。
朱五四和哥哥都娶上了媳妇。朱五四的媳妇姓陈,比他小五岁。陈氏的父亲是扬州人,南宋末年当过兵,进行过抗元斗争。战争失败后,又回到扬州。为躲避元兵追捕,后又跑到盱眙津里镇,靠给人算卦混口饭吃。家有二女,这其中的二女儿便嫁给了朱五四。
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年,朱初一得了一场急病死去。刚刚有了点模样的家庭立即垮了下来。朱五四兄弟不得不携家带口,再次流浪。朱五四先逃到灵璧,又迁至虹县(今安徽泗县),最后移居到钟离的东乡。
朱元璋上面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大姐在朱元璋出生时已经嫁给了盱眙县太平乡的王七一,但婚后不久便染病死去。二姐后来也出嫁了,丈夫是钟离县东乡的渔民,叫李贞。大哥年岁大,总算成了家。二哥、三哥因为家里穷,没有媳妇上门,只好给人家做上门女婿。背井离乡,倒插门,这种婚姻是最没出息也是最被人瞧不起的。可是迫于生活困窘,朱家也就忍辱承受了。
朱五四为人忠厚勤劳,主张“守分植材”,自食其力,以勤劳的双手脱贫自救。他常对朱元璋说:“凡人守分植材,如置田地,稼穑收获,岁有常利,用之无穷。若悖理得财,如贪官污吏,获利虽博,有丧身亡家之忧。”他一生始终恪守这一信条,勤勤恳恳,埋头实干,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做梦也想着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