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8500万人口的山东,作为一个“准工业化”大国中的“准工业化”大省,其世纪之交的经济发展态势正引起海内外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有中国经济“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下世纪初看山东”的说法。本研究报告试图对世纪之交的山东经济发展态势给以详尽而科学的实证分析,并与全国、上海、江苏、浙江进行比较,以期为中国式经济起飞理论提供启迪或借鉴。
近几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对山东经济特别是山东工业经济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完成了数个相关内容的省重点科研项目。本书就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之所以选择山东省这样一个行政区域进行经济发展的剖析研究,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而东部沿海地区更得益于改革开放之“特区效应”,率先实现了经济起飞的前期目标,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山东省就是东部发达省区之一。
特别是,与华东、华南沿海地区诸省(市)相比,山东省更有其独特的地位。一是经济发展起点低。改革开放前山东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省,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居中下游。二是发展快。短短十几年,山东省就由一个落后的农业省一跃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领先的经济大省,其变化之快、之巨令世人瞩目,引起海内外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兴趣,甚至有中国经济“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初看山东”之说,成为一种有特定意义的经济现象。三是与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惊人的相似。比如,山东省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农业为主,工业门类齐全,传统儒家文化观念深入人心,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等等方面,都与整个中国的状况相似。因此可以说,山东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研究山东经济至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考察和探索。四是对中国中西部后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可操作性的借鉴和示范作用。由于山东是在各方面都较落后的基础上飞速发展起来的,因此,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理论、规律、经验和教训对于后发展地区是十分宝贵的财富,从这一点说,其典型意义不可低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和全国一样,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时期。转型的主要特点是,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与此相对应,经济发展阶段由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向工业现代化阶段转变。在这个转型时期,新旧两种体制、两种增长方式并行存在,其相互转换、冲突和摩擦表现得非常突出。本书就是以这种背景下的山东经济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转型时期的山东经济发展特点和运行方式,剖析经济转型中的难点和矛盾,揭示山东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经济规律,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鉴于前面所论及的山东经济的独特地位,相信本书的考察分析和理论抽象对于探索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为中国经济转型理论提供启迪和借鉴。“个性体现着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一哲学命题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了本书的意义之所在。
全书分为绪论和四编。绪论部分从总体上对世纪之交的山东经济发展予以综合报告;第一编论述山东经济的高速增长与适度增长;第二编论述山东经济结构调整和效益转型;第三编论述山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四编论述山东企业制度的创新。以上各编在论及山东经济的同时,均与全国和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进行同步比较分析,有的方面还与日本进行了比较。在这种比较分析研究中,找出了山东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某些普遍规律。
本书以实证研究为主,通过对山东40余年特别是近17年大量而详尽的经济统计数据的数理分析和对经济现象的理论抽象,深入考察了山东经济起飞的条件、过程和特点,从而得出许多有益的结论。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山东省科委软科学办公室、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山东社会科学院的有关领导和同志给予了热情帮助和支持,课题组的张卫国、张文同志也予以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同时,还要特别感谢济南出版社的鼎力相助。
限于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手段的不足,本书有很多不足和遗憾。但我热切希望,本书能以其翔实而齐全的资料数据、科学而丰富的分析图表、具有可操作性和示范性的对策研究、严谨而认真的学术结论而对读者有所裨益。书中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斧正。
绪论 世纪之交的经济发展报告
第一节 增长速度与总体规模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节 速度型经济效益
第四节 城市化演进
第五节 理论思考和政策选择
第一编 高速增长与适度增长
第一章 山东经济增长速度状态及比较分析
第一节 经济增长速度状态分析
第二节 比较之一:山东与全国
第三节 比较之二:山东与华东其他主要省(市)
第四节 比较之三:山东与日本
第二章 合理经济增长速度的客观标准和影响因素
第一节 合理经济增长速度的科学含义及客观标准
第二节 合理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山东经济增长速度合理状态的经验分析
第一节 经济增长速度及其条件、基础和经济发展阶段
第二节 经济增长速度对社会需求和财政运转的满足程度
第三节 经济增长速度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状态
第四节 经济增长速度与技术进步和宏观经济效益水平
第五节 经济增长速度与物价总水平
第四章 合理经济增长速度的确定及其保证措施
第一节 合理经济增长速度的确定
第二节 合理经济增长速度的保证措施
第二编 结构调整与效益转型
第五章 山东工业结构演进历程和现状
第一节 调整工业结构的前提假设和理论依据
第二节 山东工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第三节 山东工业结构的现状
第六章 山东工业支柱产业调整
第一节 工业支柱产业的调整选择
第二节 支柱产业的条件分析
第三节 工业结构调整的保证措施
第七章 速度型效益向结构型效益的转换
第一节 速度效益与结构效益概述
第二节 山东工业发展中的速度效益与结构效益
第三节 效益转型的机理分析
第四节 效益转型的对策
第三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八章 山东经济增长方式现状描述
第一节 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
第二节 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第九章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和影响因素
第一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
第二节 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因素
第十章 山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点和对策
第一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点
第二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
第四编 企业制度创新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第一节 国际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
第十二章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和突破口
第一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
第二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突破口
第十三章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第一节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产权改革的两难选择
第三节 产权改革的对策
第十四章 山东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状况
第二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对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