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闽粤赣边的农业变迁与山区环境》以闽粤赣边山区为研究对象,以明清之际以来的四百余年为历史跨度,对于该地区的农业变迁与山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论述,该研究属于难度较大的跨学科研究,作者在掌握丰富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思考,既有宏观的理论概括,又有扎实的个案分析,对于推进区域史、农业史、环境史的相关研究均有积极意义。
福昌,忠厚人也,“讷于言而敏于行”,孜孜以求索于学术。在硕士阶段研习秦汉史,毕业后分配到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专门研究农业史,主攻农业环境史,2003年随我攻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区域社会经济方向博士学位。福昌的知识面广,从秦汉到近现代都下过工夫,这使他能够高屋建瓴,正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敏锐感知传统社会向近代的转型。读博后,他由博返约,静下心来闭门读书,刻苦研读明清以来的典籍;不断思考,结合我所从事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旨趣,终于在农业环境史与区域社会经济史之间找到切合点,完成了《生态·社会·共同体——明清以来闽粤赣三边地区生态与社会的互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毕业后,他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并得到立项。福昌将极大的学术热情投入论文的完善之中,经过近十年不懈地考察、思考、充实资料、反复修改,升华成今天这部名为《明清以来闽粤赣边的农业变迁与山区环境》的著作。通观全书,其主要成绩有如下几点:
其一,选题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的闽粤赣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里是著名的客家民系大本营,明清以来该地区商品经济大幅度发展,租佃关系日趋复杂,下南洋的移民运动不断掀起高潮,社会动乱、农民起义、苏区革命纷至沓来,抗日战争时期又成为福建、广东、江西抗战的后方基地。这些社会历史现象新旧杂糅、交织互动、十分复杂,有的积极、有的消极,但最终还是推动了闽粤赣边区域社会经济的转型。故而,这一地区是我们观察明清以来中国东南区域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窗口。民国以来,该区域的历史引起了不少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较为著名的有罗香林、傅衣凌、(澳)梁肇庭、(日)森正夫、(法)劳格文、(日)濑川昌久、(日)河合洋尚、唐立宗、陈支平、曹树基、温锐、卞利、何友良、黄道炫、黄志繁、饶伟新、肖文评、游海华等人的研究成果,为该领域的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学术基础。但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客家民系、社会经济和苏区革命诸方面,本书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史和环境史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内容和观察问题的视角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其二,具有较为明显的农史特色。作者长期在农业院校从事农史研究工作,广泛涉猎植物学、动物学、作物栽培学、农业地理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农田水利学、林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从古农书和当代农史研究的论著中汲取营养,与同类成果比较具有明显的农史专业特色。如第四章以地方志物产篇对动植物的分类为经,以当代作物栽培学、动物学和农史研究成果为纬,条分缕析地展示出各种物产资源的生境、功用、地位、采集利用、栽培情况,从而揭示闽粤赣边山区农业构成与山区富源的内在联系。再如第一、第四、第七等章,大量利用现代科学调查研究的数据与历史文献相印证,使一些被前人忽视的“没有价值”的死史料焕发出生机,不仅体现了农史研究的特色,也比较具有说服力。
其三,有意识地关注山区史的研究。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对于全国来说,面积约占70%、人口约占1/3、耕地约占2/3。山区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明清以来,人地矛盾凸显,加上新作物的引进,垦山运动声势日大,山区开发成了当时解决耕地不足的重要手段。傅衣凌较早注意山区史的研究,曾经提出农业资本主义萌芽“从山区发展到平原”的学术观点。近年来,张建民亦开始注意山区史的研究,出版了《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以秦岭一大巴山区为中心》一书。但从总体上看,学术界有意识地对山区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还是很少。本书选择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的闽粤赣边这个典型山区,在前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其四,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新问题。本书因选择了前人关注较少的区域史、山区史和环境史结合的研究视角,较多地利用了农学的理论方法,因而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和新问题。绪论开宗明义,提出把过去学术界自觉不自觉剥离开来的自然与社会重新融入同一共同体,即“自然社会复合网络”,并把这一概念贯穿全书。而闽粤赣边山区农业与山区环境就在这个整体的“自然社会复合网络”内不停而又有节奏地互动、变迁和新陈代谢。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和相关问题的框定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相关问题的框定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和资料综述
一 学术史回顾
二 资料综述
第三节 贯穿全书的理念和本书的框架
一 贯穿全书的理念:共同体(自然社会复合网络) 内的新陈代谢
二 本书的框架
附一:史学走向荒野——近三十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述评
附二:闽粤赣边山区社会经济史研究概述
第一章 16世纪以前闽粤赣边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状况
第一节 16世纪以前闽粤赣边山区生态体系和人文景观
一 自然生态体系
二 人文景观
第二节 16世纪以前闽粤赣边山区的地域特征
一 中国中心区历史变迁的大势
二 “东南边区”型的地域特征
第二章 环境、权力与山区的农业开发
第一节 官府治理与明清时期的农业开发
一 武力和教化:稳定山区社会
二 调整赋役
三 救济灾荒和奖励垦山
四 重农、重商之争与山区开发战略的渐次形成
第二节 国家主导下民国时期的农业现代化及其困境
一 现代农业管理机构和现代农业教育的设立
二 合作社和农会的倡设
三 治乱救灾和垦荒造林
四 “国家政权内卷化” 与山区农村的凋蔽
第三章 人地关系与山乡的移民运动
第一节 山旷民稀与清中叶以前以向内型为主的移民
一 移民的计量分析和个案研究
二 汉族农耕文化的扩展与土著采猎游耕文化的退却
三 山区型农耕生态系统的生成
第二节 “土满人稠”与晚清民国向外型移民的激增
一 移民的典型分析
二 移民与周边族群的生存竞争
三 生存竞争与一个弱势汉族族群的生存策略
第四章 山区富源与山乡型农业结构及技术的形成
第一节 土地类型与谷类作物的种植
一 以梯田为主的土地类型
二 水稻栽培
三 杂粮的种植
四 山多田少、战争环境与冬种的兴起
第二节 山林资源与林果的采栽
一 自然林的分布
二 自然林的伐用及森林变迁
三 经济林的栽植、培护及人工林的增加
四 果树栽培及野果的采用
第三节 丘陵旱地和经济植物的栽培及利用
一 布类植物的栽培和利用
二 蔬类植物的栽培及利用
三 花类植物的栽培与野花的采摘、观赏
四 药类植物的采用与栽培
五 草类植物的栽培和利用
第四节 禽畜的饲养和渔猎业的兴盛
一 山乡牧料与禽畜的饲养
二 山区野生动物的丰富与渔猎业的兴盛
第五章 自然条件与山区商品经济、租佃关系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山区农业的商品化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自然禀赋与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
三 墟市、环境与基层市场体系
四 周边市场、 山区交通与农产品的贩运贸易
五 傅衣凌农业资本主义萌芽“从山区发展到平原”论发微
第二节 农业的二重性与山区租佃关系
一 租佃制度的激变及其实质
二 土地的生态类型与租佃关系
三 所有者、劳动力、土地资源结合的频繁变动与租佃关系
第六章 山区环境、农业开发与乡村宗族
第一节 山乡宗族的外观
一 祠堂
二 家谱
三 族产
第二节 自然环境、山区开发与宗族组织
一 向恶劣自然条件挑战,在生态夹缝里求生存谋发展的工具
二 宗族风水的自然生态意义
第三节 生态资源的争占、保护与宗族组织
一 宗族风水的社会内涵
二 资源争夺与联宗聚族的竞争策略
三 地方动乱、生存保障与宗族组织
第七章 自然的两面性、农耕活动与山区环境的改善
第一节 农业垦殖与山区气候
一 亚热带山区季风气候的表征和明清小冰期的历史记录
二 农业垦殖对地方小气候的改良
第二节 地面形态、农业开发与微地貌的改造
一 “东南山国”之地貌对农业垦殖的限制
二 地貌的夷平:农业开发对微地貌的改造
第三节 山区开发与动物之害的防治
一 动物之害对山区开发的限制
二 山区开发对动物之害的防除
第四节 农业开发与水土环境的演变
一 农业耕作与人工沃壤的增加
二 水利建设与水环境的改良
第五节 农耕活动与自然灾害
一 灾发频率
二 地域特征
第八章 边远山区型的生态知识与自然保护
第一节 山乡环境的破坏和边区大众生态知识的来源
一 山区环境的脆弱性与山区生态的破坏
二 边区大众生态知识的来源
第二节 山乡民众自然保护知识的具体形态
一 岁时月令中遵循自然节律的生态知识
二 儒道释与山民的生态环境知识
三 民间信仰中敬畏自然的知识
第三节 生态保护的举措和运作
一 生态保护的举措
二 国家、社会的互动与生态保护
三 走向现代的生态保护
第九章 县域个案:寻乌山区的农业变迁与生态环境
第一节 山区环境、农业开发与地方公共土地的剧增
一 “山国”“岩邑”的山区环境
二 山区环境下地方公共土地的剧增
三 地方公共土地的运营及其合理性
第二节 “山多田少”与山区产业
一 山区环境下的粮食种植业
二 “山多田少”下副业的兴盛
三 山产外销与山区商品经济的繁荣
第三节 农业开发与山区环境的变迁
一 《寻乌调查》记载的山林制度
二 山区环境的优化
结语
一 整体史视野下的闽粵赣边山区
二 闽粤赣边山区农业与环境的互动及新陈代谢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