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丛书 中西部山区扶贫之路:恩施的经验(上)》以贺东航教授团队历时2年对湖北省武陵山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实地调研为基础,探讨2013年以来,恩施市龙凤镇在州委领导下,在退耕还林、扶贫搬迁、移民建镇、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的经验,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贫机制。
《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丛书 中西部山区扶贫之路:恩施的经验(上)》对恩施在“地、财、人、治、路”等五个方面实现制度创新作了深入的研究,作者贺东航、叶兴建认为,恩施在户籍制度、人才机制、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农业经营方式、投融资机制、产业发展机制、镇村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扶贫改革绩效显著,走出了一条有中西部山区特色的扶贫之路。
本书适用于相关研究人员
湖北恩施、湖南湘西两个地区都隶属中部省份,但是都与西部省份贴边儿。恩施紧邻重庆东部几个贫困县,湘西则紧贴重庆酉阳秀山和贵州铜仁。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上,这两个地区,也是偏西不偏中或东。因此,中央后来决定,让这两个省的两个地区,享受西部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在社会经济发展意义上的中国西部,自北向南,自东向西地列举,是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和广西这12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在1985年8月兰州举行的《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讨论会》举行时,西部只有11个省区,重庆还归属于四川省而没有单独出现在西部版图上。
之所以提到这次会议,是因为中国学者对西部贫困问题开始摆脱各省分头进行的路子,而将贫困问题作为西南和西北两大区域具有共性的问题加以深入研究,这是第一次。我忝逢该会议之盛,以多重身份参与了这次中央机构和全国各地学者参与的首次针对西部贫困问题的学术活动:会议入选论文作者、会议筹备组成员、会议主报告起草小组成员、会议研究报告作者、征文评选委员会成员等;会议在兰州举行时,我又多了两个身份:会议秘书和获奖论文作者。
当时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现在的欧洲研究所)工作,侧重研究欧共体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也有与伯明翰大学英国同事合作的英文长论文(26页)发表在英国的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季刊1986年12月。后来法国文献局将之翻译为法文,一年后的11月刊登在Problemes Economiques上。但是在伯明翰大学工作期间,我已经对欧共体的区域发展政策,也就是国内所说的贫困地区发展政策,有了一个深入的摸底;也去了欧共体的区域政策总司Directorate General of Regional Policy拜访过。
其一揽子的政策手段,基本都是经济性的。梯度优惠政策、促进就业津贴、加速折旧、政府优先采购等等。我对意大利南部(也就是意大利的贫困地区,Mezzogiorno)的政策也有过调查。专门针对山区的发展,欧共体和相关国家也有专门政策设计。
而这些,又缘起于1984年11月12月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智利和纽约联合国总部所待的两个月和对拉美相关国家内部移民与区域发展的考察。
中国区域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并不局限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甚至政治干预,都在一揽子政策措施之内。比如说,中国实施的北京、上海、深圳对口支援西藏、新疆等的政策措施,还有当地一个政府机关包一个村等。这是西方体制的国家无法推行的。医疗队到贫困地区的送医下乡、支教等方式,也是西方不可能有的。不过严格说来,支教、希望小学等方式,的确是民间力量为地方政府甚至中央政府的政策失误补台。因为国家预算中的乡村医疗、乡村教育的开支,都是政府应该保证的。
国内有对贫困地区发展研究的需要,也由此,我深度介入了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研究,后来干脆以研究国际经济学者的身份,1988年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加盟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研究所、中信公司国际研究所以及康华公司战略研究所主办,办公地点设在北京德外黄寺大街人定湖北巷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的中国西部开发研究中心。
贺东航,1967年出生,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福建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百人计划”入选者、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指导教师等,主要从事中国模式与中国发展道路、农村改革与基层治理,已经出版多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各类研究论文100多篇,2015年9月,贺东航入选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2005-2014年)十年间高被引作者榜,位列第九。
叶兴建,1965年生,福建寿宁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贫困治理机制研究。
序言
总论
第一节 综合扶贫试点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综合扶贫试点的政策优势
第三节 综合扶贫试点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发优势
第四节 综合扶贫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
上 综合扶贫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扶贫搬迁
第一节 试点区扶贫搬迁的背景
第二节 试点区扶贫搬迁的主要措施
第三节 试点区扶贫搬迁的困难与挑战
第四节 完善试点区扶贫搬迁的政策建议
第二章 移民建镇
第一节 试点区移民建镇的背景
第二节 试点区移民建镇的挑战
第三节 试点区城镇化的措施
第四节 试点区移民建镇的对策与建议
第三章 退耕还林
第一节 退耕还林的背景
第二节 试点区退耕还林的回顾
第三节 试点区新一轮退耕还林的进程及创新
第四节 完善试点区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建议
第四章 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节 试点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节 发展特色产业
第四节 企业孵化园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第五节 试点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下 综合扶贫的机制创新
第五章 投融资机制创新
第一节 扶贫资金整合使用的内涵与意义
第二节 试点区扶贫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方法
第三节 试点扶贫资金整合使用机制创新
第四节 投融资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第六章 镇村治理机制创新
第一节 试点区镇村治理的现状
第二节 试点区镇村治理面临的困境
第三节 试点区镇村治理机制创新的路径
第四节 试点区镇村治理机制创新的建议
第七章 产权和经营机制创新
第一节 试点区产权与农村经营现状
第二节 试点区产权制度改革创新
第三节 试点区农村经营机制创新
第四节 产权和经营机制创新完善的建议
第八章 土地综合利用机制创新
第一节 试点区土地综合利用机制创新的背景
第二节 试点区土地综合利用机制创新的内容
第三节 试点区土地综合利用机制创新的挑战
第四节 完善试点区土地综合利用机制的建议
第九章 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创新
第一节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第二节 试点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第三节 试点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约因素
第四节 试点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创新
第五节 试点区公共服务机制创新的经验
第六节 完善试点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结语 开局之年的基本经验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