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讲述了一个学生兵在朝鲜战场600天的真实遭遇。四川解放时,他只是县中高二的学生。是去读高级工业专科学校,还是进西南军政大学,他面临选择。好不容易考上西南军政大学,朝鲜战争却爆发了,500名军校同学被补充进29师(邱少云师),开拔前线。郑家三兄弟都上前线,首长特别指示,将最小一个留在师部,争取三兄弟中至少有一个活着回国,为老娘送终。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兄弟三人的青春与战争相伴。初恋在枪林弹雨中萌生,友谊用生死鲜血来浇灌,却都在残酷的战火中化成灰烬,但信仰与责任,由此而生……
前言
第1章 考上二野军大
1-1 四川茶馆
1-2 资中解放
1-3 征粮宣传队
1-4 天上掉下林妹妹
1-5 扯着周师长的马尾
1-6 福音堂讲革命道理
1-7 一出夔门天地宽
1-8 北行的军列
1-9 要不要枪毙逃兵
1-10 风萧萧兮易水寒
第2章 吹响战斗号角
2-1 敌人是纸老虎
2-2 要懂得阶级的苦难
2-3 不能相见的重逢
2-4 三兄弟至少留一个
2-5 编制朝语手册
2-6 科学确定单兵负荷
2-7 俺是不是你妹妹?
2-8 唐明渡待官军大捷
2-9 不要让别人守活寡
第3章 十八昼夜急行军
3-1 喊江壮别祖国
3-2 夜闯新义州
3-3 把行军锅当摇篮
3-4 横穿空中封锁线
3-5 和女兵同眠
3-6 在三登车站负伤
3-7 三哥、三哥!
第4章 第五次战役
4-1 雪马里的无名烈士
4-2 令人困惑的胜利
4-3 煮马尾松叶治夜盲症
4-4 全师“吸烟”驱赶瞌睡虫
4-5 烈士,我为你点烟
4-6 给娘寄一张俺笑的照片
4-7 水口洞寻粮
4-8 老魏头踏雷
4-9 矿洞惊魂
4-10 激战洛架山
4-11 消灭美军38团
第5章 杀出一条血路
5-1 梅谷里的探照灯
5-2 司令部突出重围
5-3 角屹峰是生死咽喉
5-4 卫国安与无名高地
5-5 自封为连长的司号员
5-6 姐姐凋谢在角屹峰上
5-7 班师回国打牙祭
5-8 押运美军战俘
5-9 谁在勾引“黑寡妇”
5-10 听刘参谋讲女人
5-11 革命必须宠辱不惊
5-12 一个逃兵的自白
5-13 不能只看孔雀开屏
第6章 遂安郡休整
6-1 民主、平等的作风
6-2 革命需要知识分子
6-3 成都来的战地观音
6-4 美丽的文工团员
6-5 步兵打飞机
6-6 赵参谋长点将
6-7 收容队长不好当
6-8 威尔逊防空公式
第7章 白桦树皮日记
7-1 吃副师长的罐头
7-2 雨中相会阿妈妮
7-3 阿妈妮唱《白头山之歌》
7-4 小英子喊“阿爸基”
7-5 巧遇顺姬
7-6 白白的桔梗哟!
7-7 端阳祭上诵楚辞
7-8 坐怀岂敢乱
7-9 阿里郎,莫忧伤!
第8章 重返三八线
8-1 冲过敌人的值班机枪
8-2 印着口红的美军情书
8-3 战壕里听《老人河》
8-4 空空的燕窝
8-5 两盒烟丝赢得的欢呼
8-6 苗春生的“朝鲜妹妹”
8-7 和美军分水
第9章 上甘岭战役(一)
9-1 邱少云牺牲在391高地
9-2 担任代理情报所长
9-3 见到秦基伟军长
9-4 上甘岭的人肉沼泽
9-5 血战上甘岭
9-6 86团要甘当配角
9-7 预防敌人两栖登陆
9-8 打败空降187团
9-9 一个苹果的故事
第10章 血战上甘岭(二)
10-1 比炮弹更猛烈的武器
10-2 烽火家书
10-3 上甘岭伤兵包扎所
10-4 “共军使用了原子武器”
10-5 坑道盟誓
10-6 战地杜鹃
10-7 妹妹,我想送你回家!
10-8 那个影响我一生的人走了
尾声
附录 第二十九师兼内江军分区序列表(1950年)
志愿军时文同志来信报道上甘岭胜利战况
守护烈士英灵的日子
梅岭烟雨槐花香
军礼,以和平的名义
朝鲜战争史的“补白”之作
初读《我心有歌》
丹东祭奠彦文伯伯记
为了心中的“歌”
后记
《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
我是1933年8月出生的。我的家乡资中是四川盆地中部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县城,依山傍水,城内的老街用青石板铺成,老屋拱斗串架,粉墙黛瓦,院落和院落之间有风火垛子隔开,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在傍晚的昏暗中透射出朦胧的曲线。炊烟从古朴清幽的老院子里面飘出来,散发着呛人的柴火味。翠花街上有一个洋人办的福音堂,传出迟缓的钟声。县城背后是重龙山,山上有一个唐朝的古庙,沉闷的暮鼓伴随着四川特有的细雨,点点敲打着沉睡的古镇。
“资中开船吃枇杷,登瀛五里杨柳垭。”苍凉雄浑的沱江号子把资中的名声远播千里。县城南门滨临沱江,江面宽广,波平如镜。江心有个沙洲,芦苇森森,飞鸟成群。洁白的芦花在秋风中如雪一样飞扬。夜幕降临后,野渡上有点点渔火,光影朦胧,随着波涛缓缓起伏。隐约传来船老板喝斥婆姨的吼声,像是发怒,更像亲昵。徐徐江风吹拂着两岸成熟的红橘,坡上是密密的甘蔗林,甜蜜的芬芳令人陶醉。
县城北关外面叫“谷田坝”,平坦开阔,土地肥沃。金秋时节,沉甸甸的稻谷一片金黄,在秋风吹拂下如金浪荡漾,如黄云飘舞。稻子收割以后,田坝关满秋水,白茫茫一片,风荡起涟漪,景色十分迷人。
资中小吃给我的童年留下印象最深。我是郑家老幺。抗战期间,大哥到湘西打游击去了,姐姐到乡村小学教书,三哥和四哥出去当学徒,家道中落,爹患了重病,平时只有我陪着娘。娘会讲客家话,外公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袍哥元老,在资中很有名望。娘把家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坚持供我读书。她喜欢带我到县街小东街逛小吃店:第一家卖油炸马蹄泡,配豌豆泥和牛肉汤,酥酥的,香得人直吞口水;第二家卖羊肉汤锅,店家在子时杀羊熬汤,熬到天亮,汤就白稠得像牛奶,加上葱花、姜末和羊杂,配油炸粑吃;第三家是“刘卖面”,远远就听到幺师的吆喝:“刘师娘,2两干捞带黄,外加两格蒸笼!”勾得人走不动脚!
那时正是抗战时期,重庆是陪都,四川是抗战大后方。美国人修的宏仁医院是川南地区少有的现代医院,救治了不少伤兵。日寇封锁严重,汽油奇缺,国民政府宣布资中、内江一带的甘蔗全部征收为国家战备物资,一夜之间建起好多酒精厂,日夜不停地生产酒精替代汽油,用于运输抗战物资。大半个中国已经沦陷,国民政府只能从四川征兵,很难找到青壮男人了。长沙会战时,送回来的阵亡通知书如雪片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