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通过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技术转移和推广中心、合作共建各种科技园区和企业研发中心、合作培养“双创”人才的市校合作,提升了湖州市聚集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的能力,培育和壮大了创新载体,成功克服了中小城市科技供给不足导致的创新驱动发展障碍。湖州市校合作取得的成绩和形成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中小城市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推动大学服务于地方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市校合作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及启示》分为市校合作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市校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市校合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市校合作发展的基本保障、市校合作未来的重点方向、市校合作“湖州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市校合作“湖州模式”的重要启示七部分内容。
2006年,为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亲自过问下,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决定举全市和全校之力,围绕建设一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构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人才支撑平台、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系、农民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八大工程,每年完成100项重大合作项目,即“1381”行动计划展开全面和深入合作。
十年来,市校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成员不断增加,合作形式不断丰富,合作内容不断深入,合作势头不断加强,合作成果不断涌现,在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城乡协调发展,以及增强湖州全体人民发展“获得感”方面,践行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形成了城市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全面优化、生活质量全面改善、文明素质全面提高、民主管理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形成的新格局。
以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的市校合作,不仅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大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而且很多做法和经验具有复制性和推广性。对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市校合作十年发展进行总结,一方面可以把上述领域里取得的成功做法、经验和模式向全国推广;另一方面可以找到合作成功的关键原因,发现存在的问题,推动下一个十年市校合作发展,为全国范围内的市校合作提供借鉴。
一 市校合作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二)建立农业科创中心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进行农技推广供给侧改革满足农技需求
(四)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二 市校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二)稳步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三)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品牌
三 市校合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市校合作增进民生福祉
(二)市校合作提高医疗水平
(三)市校合作培育双创人才
(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品牌
四 市校合作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互利共赢是基础
(二)机制建设是条件
(三)四个转变是关键
五 市校合作未来的重点方向
(一)培育企业竞争能力
(二)培育科技支撑能力
(三)培育城市创新能力
(四)提升环境承载能力
(五)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六 市校合作“湖州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领导重视
(二)制度保障
(三)平台运行
(四)社会参与
(五)项目契合
(六)互利共赢
七 市校合作“湖州模式”的重要启示
(一)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重要启示
(二)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启示
(三)为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提供重要启示
(四)为大学服务地方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地方智库报告:市校合作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及启示》:
二 市校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市校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建设美丽乡村和发展绿色产业,根本目的是补齐农村环境建设短板,形成城乡环境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让湖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浙江省和全国前列,并在提升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为湖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的环境容量。
(一)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在农村,重点在村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可以补齐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建设这块短板,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和质量,而且还可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营造一个绿水青山的发展环境,为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产业创造条件。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市校合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06年以前,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在村庄环境治理上就已有合作。那时的合作不仅范围小,仅局限在个别村庄居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而且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大多是村庄与浙江大学个别老师个人行为的合作,还没有上升到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层面上的组织合作,没有上升到农村整体环境治理上的合作。2006年市校合作后,村庄环境从局部治理上的个人合作,上升为有组织的整体推进、全面治理合作。一是以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契机,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治理,实行“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区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并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率达到90%以上。市校合作完成127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80%以上。二是以实施生态村镇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改善农村治安状况等十大项目为契机,全面落实“科学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的“五美”要求,着力改善农村生态和社会环境,例如加大对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治理投入,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并形成了安吉“美丽乡村”、德清“和美家园”、吴兴南太湖“幸福家园”、南浔“魅力水乡”和长兴“魅力乡村”等五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目前,湖州市所有县区都已成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区,537个行政村创建为市级美丽乡村,占城镇规划区外行政村总数的73.6%。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湖州走在了全省和全国前列。
2.加强“五水共治”和“四边三化”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在推进村庄层面脏乱差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远没有达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还需要加强城乡环境治理。为此湖州市在加强环境治理的市校合作美丽乡村建设2.O版中提出,除继续推进美丽乡村达标建设外,同时也要加强城乡环境治理的力度,例如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和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的洁化、绿化和美化的“四边三化”建设为契机,湖州市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成为浙江省率先消灭市控断面劣V类和V类水的城市;德清、长兴和安吉三县全部创建为省级“清三河”达标县;累计完成中小河流治理、新农村建设河道连片整治、河道清淤轮疏治理312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