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都》作为当代文学备受争议的一本书,以往对于它的研究较多停留在道德批评或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问题上,而作品的文学意义并未得到有效阐释。
《<废都>的寓言:“双城”故事与文学考证》试图摆脱既往的批评话语,把作品作为文献史料重新研读。考察作品中西京、现实中西安的“双城”书写,考证作品故事与作者贾平凹人生故事的重合之处,并附有贾平凹、田珍颖、费秉勋等人的访谈;探究了作家与都市、文学与市场经济、世纪末的转向等。《废都》更像是一则历史寓言,在这则寓言中,西京一西安共同搭台演绎了时代转折的“双城”故事,吟写着文化守望者的怅惘心绪。
2006年,我去郑州大学文学院参加几位硕士生的毕业论文答辩,魏华莹是其中的一个学生。她本科也在这所大学就读。2011年,已在郑州某专业性本科院校教书几年的她,决定借个人奋斗来换一个新环境。华莹硕士的业师,恰好是我大学年代最要好的朋友吕伟民教授,他在郑州大学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研究。华莹跟我读博士,好像是我与伟民教授之间的时光传递,一种深厚的友情传递。对伟民和我来说,正好可以彼此更加频繁地互通音讯。魏华莹博士毕业那年,我特别邀请这位老友北上,来北京参加她的论文答辩。记得那天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我干脆住到中国人民大学对面的燕山酒店去,即伟民下榻的那家酒店,与他彻夜长谈。话题从我们当年在大学读书的点点滴滴,到相互认识的同学近年的变故,以及社会上的林林总总,都有所涉及。往事历历,包括曾经忘却了的细节,也都一一浮现眼前。这对年纪都过五十多的人来说,彻夜长谈是我们毕业分开三十多年中,从未有过的,想必以后也很少会再经历罢,真有一种亦真亦幻、入在梦中的感觉。
郑州大学现在地处这座城市的西郊。记得大学二三年级时,我回家途径郑州,住到了伟民家里。他父母对我非常热情,还有姐姐弟弟,可能事先都知道我们是最要好的同学。那两天,除在附近闲逛一下,最主要的节目,是我们骑车去路途遥远的西郊西流湖游泳。当时交通条件不同于今天,从他家的东郊,朝方向正好相反的西郊远途骑车,最少也得花费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当时我们是真年轻,一路放歌,一路还追逐着,比赛看谁蹬车更快,估计两边的路人颇感惊讶,也不知这两个疯狂的年轻人要干什么。2006年华莹的硕士答辩,是在郑大城里的老校园,几年后我再去给研究生做讲座,不光时间空间都已变化,连学校也整体搬迁到了当年的西郊西流湖附近。不同在于,当年伟民骑车与我同游此地,他后来去新校区上课,却是开车走郑州的外环高速,人是物非,连交通工具都超越了几乎一个时代。
华莹进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心知自己原先读的是比较文学专业,年龄也比师妹略大两岁,所以非常勤奋。其实我并没有催她,只是让她慢慢补上现当代文学的专业课,另外,就是去图书馆摸摸相关的材料,算是为进门做点散乱的准备罢。我在很多处都写过,我的博士生课堂,实际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话题具体细致的讨论课,换一种说法,就是老师和博士生都要拿出文章来,大家在课堂上一边比试一边从事研究。对华莹这个刚入门的学生来说,自然是件很辛苦的工作。她果然不负众望,后来不仅出手很快,文章比一般人写得多,而且质量一篇比一篇高,比如研究《废都》批判的论文,考察九十年代“顾准热”前后文化兴衰的文章,再比如分析“二王之争”的代际差异,以及与此相关,还需要进一步追问探讨的知识分子命运与九十年代大众文化兴起之间的复杂纠缠等问题。由于华莹史料文献充足,脉络清晰,注意把问题铺在材料里,对这些再做筛选、过滤,然后进行细密的叙述,所以她得出的结论,往往都得到大家的认同。久而久之,善于做材料,换句话说,擅长从事文学史的实证研究的印象,即在我这里建立起来了。读博三年,她在《文艺研究》和《文艺争鸣》这种声誉颇好的杂志上都发表多篇文章,尤其是考证《王安忆研究资料》史料不确并予以纠正的文章,都给人越走越顺的感觉。我听说该研究资料的编选者之一,特别给她写信,感谢她这篇考证文章的勤恳和认真。
魏华莹,女,1981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郑州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曾在《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南方文坛》、《小说评论》、《学术月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的课题有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重构西安
第一节 从棣花到西安
第二节 西安这座城
第三节 《废都》地理考
第三章 文人圈子
第一节 古书与收藏
第二节 古乐埙
第三节 圈子
第四章 人物及故事周边
第一节 人物谱
第二节 故事周边
第五章 历史与文学叙述
第一节 旧城改造
第二节 文人沉沦
第三节 最后的守望者
第六章 余论
附录
一 贾平凹先生访谈
二 田珍颖女士访谈
三 费秉勋教授访谈
四 孙见喜先生访谈
五 韩鲁华教授访谈
六 王新民先生访谈
七 穆涛先生访谈
参考文献
后记
《<废都>的寓言:“双城”故事与文学考证》:
三古今之别
通过人物图谱我们可以发现,在作品中所涉及的历史和现世人物中,更多的是有关文化人物,包括历朝历代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各色才子等,他们以自身的艺术成就浓墨重彩地书写中国艺术史,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废都》中出现大量关于“四”的应用,如故事开头育出四朵奇花,一枝蕊为红色,一枝蕊为黄色,一枝蕊为白色,一枝蕊为紫色;天上出现四个太阳;西京城内四大名人、四大恶少;庄之蝶拥有四个情人;以及多次出现的四个码花花牌的老太太、四个副厅长、四个打手等,也是沿袭古代传统,表达出混沌的意味,甚至可以说对西京城内“四名人”的推崇也是沿用古代“四才子”的说法。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文人圈子对贾平凹的创作生活和精神气质的影响,在《废都》中,文人生活也是作者最为熟悉因而也是铺张描写的对象,并且通过其生活周边,将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尤其是活跃在庄之蝶周围的文化圈四闲人,连接的更多是20世纪90年代城市平民、三教九流、百态人生的浮世生活。然而,细细归纳《废都》中涉及的300多个人物,发现这些不同时期的人物被杂糅到一部四十万字的小说中,就会有着鲜明的对照,古代人物的辉煌、古典文化的灿烂与今昔文化的堕落、文人的无行无德形成极大反差。相比较四闲人而言,四名人应是当代西京城的荣耀和象征,他们分别是诗书画乐的顶尖人物,备受时人敬仰,却是那般“盛名之下”的不堪与堕落。
四大名人中的第一名,画家汪希眠的对应者最近距离可以找寻到开创“长安画派”的石鲁,这是与他时空最为密切的西安著名画家。与开创“长安画派”、以“黑、重、怪、野”独创一格的石鲁相对应,画家汪希眠毫无任何创新和过人之处,按照书中的描述,他很聪明,“学什么像什么,所有名家之作都可仿制,上至石涛、八大山人、下至张大干、齐白石。”有钱又喜好女人,有三个儿子和一个私生子,当然,这些开销主要依靠仿制画作骗人和谋利,作品中对其创作的“最高评价”就是仿制的石鲁画作连石鲁的女儿都辨别不出。书法家龚靖元,他的参照对象是民国时期活跃在西安的书法家、革命家、教育家于右任。民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字号牌匾都是于右任所题,但于右任也没龚靖元如今的红盛,西京大街小巷所有招牌题字都出自其手,全城的高档宾馆没有不挂他的字,但其人嗜赌如命、情人众多,因赌博经常被公安局抓走甚至惊动公安部来视察的领导,他在书中唯一的一次正面出场就是在城隍庙商场购买麻将,书法作品收入也主要用来偿还赌博罚款和儿子吸毒款,最终发疯而死。西部乐团团长阮知非自称“活鬼闹世事”,脱离秦腔本行,领着红男绿女表演歌舞、走模特步,最为时尚风流却被人打瞎了眼睛。而作家庄之蝶,被认为是声名最大的一位。他的出场安排颇具魏晋名士之“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的风味,“院子里就有一人趿了鞋出来,个头不高,头发长乱,穿一件黑汗衫,前心后背都印着黄色拼音字母。奶牛突然长叫了一声。……那人笑笑,拍拍肚子,就趴到牛肚下边,口接了奶头用手挤着吮起来。”就这样“貌不惊人”、“不善修饰”的庄之蝶却是不折不扣的大众情人,众女性崇拜、暗恋对象,唐宛儿、柳月、阿灿、听讲座的小姑娘,上至贵夫人汪希眠老婆下到卖淫为生的暗娼等均不能抵挡其魅力,主动求爱如飞蛾扑火。这种受欢迎程度.可与古之潘安“掷果盈车”相媲美。然而与潘安夫妻情深不同的是,庄之蝶的苦闷突围是从寻觅一个又一个的情人开始,最终伤了情人、毁了家庭、废掉了自我。
历史的辉煌荣耀、大气磅礴和90年代废都中的人物生活也构成极大反差。曾拥有整条街的赵翘楚后人赵京五只保有三进程院子中的一间厦房,且“光线极暗,好一会儿才看清白灰搪的墙皮差不多全鼓起来”。而祖上开办双仁府水局,被赏了双仁府一条巷的牛月清也仅仅守住几间平房,只能立于已经封盖的那口井台上,“想象当年街巷里的气象”。古有蒲松龄开“聊斋”作《聊斋志异》,今有庄之蝶的“求缺屋”文艺沙龙,本想借此构思长篇小说,然而除了开办两次活动:一次是众人齐讲黄段子、一次是气功大师搞骗局之外,只是庄之蝶与唐宛儿、阿灿等人的偷情场所。不论是外在空间抑或是内在心灵都存在极大的古今反差,让我们不得不好奇和追问在“唐朝的天空”生活下的子民90年代为何遭遇此种挤压、堕落与颓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