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68 元
丛书名: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 作者:王红,王学 著
- 出版时间:2016/5/1
- ISBN:9787313143952
- 出 版 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826.16=76
- 页码:345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
商品库位:
文伏波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受教育时期(到长江委汉口总部工作之前)、活跃在水利建设一线时期(1950年9月—1982年底)和退居二线时期(1983—)。
《治水殆与禹同功:文伏波传》将“家庭”和“教育”分别列为第一章和第二章,此乃文伏波人生的一个时期;文伏波是新中国的一部鲜活的长江治理开发史,活跃在水利建设一线时期,主要参与了四大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荆江分洪工程、杜家台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为此,该传记将这四大工程分别作为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尽可能还原他学术成长的主线和原貌;自1983年至今,文伏波尽管离开了水利建设一线,但仍坚持为长江的治理开发发挥着余热,*杰出的贡献是主持编制了长江流域规划(1990年修订),为此,该传记将“主持编制长江流域规划(1990年修订)”专列为第七章。退居二线之后,文伏波还参与了三峡工程施工组的论证,为三峡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技术问题提供咨询,陪同林一山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著书立说,关心水利工程的质量,倡导三修长江流域规划等,所有这些,专列为第八章。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家庭
父母双双没于运动
兄友弟恭
贤妻付出全身心
子承父业
第二章 求学
文氏抱珍初级小学
益阳县立第五高等小学
湖南私立信义中学
湖南长郡联立中学校高中部
国立中央大学
第三章 参与设计荆江分洪工程北闸
调入长江水利委员会
参与北闸设计
参与北闸施工监督施工质量
总结北闸设计和施工经验
机遇学习进步
第四章 参与设计杜家台分洪工程
参与汉江下游分洪工程的实地踏勘与选址
杜家台分洪工程的设计
在设计中成长
第五章 现场设计丹江口工程
参与开工前的设计工作
修改施工场地布置设计方案
摸索出混凝土纵向围堰设计方案
重要设计修改
基础开挖与破碎带的基础处理
停工与复工
设计经验总结
第六章 现场设计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主持编制完成规划设计报告
提出挖除葛洲坝小岛解决泄洪航运与发电的矛盾
取消过鱼建筑物人工放流中华鲟
取消大江五孔泄水闸增设四台12.5万千瓦机组
考察铁门电站
第七章 主持编制1990年长江流域规划
准备工作
收集整理资料和实地查勘
慎重处理敏感问题
主持编制《要点报告(1990年修订)》
主持编制《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
第八章 退居二线发挥余热
魂系三峡工程
著书立说
其他贡献
结语
附录一 文伏波年表
附录二 文伏波主要论著
附录三 参考文献
后记
《治水殆与禹同功:文伏波传》:
三峡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几代人的梦,能为三峡工程效力,文伏波认为是他的荣幸。1955-1959年参加编制长江流域规划时,他已接触到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982年11月底-1985年7月,他不仅参与了组织领导,而且还亲自参与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50m方案和其他多种方案的编制工作。由于少数人反对,以及泥沙淤积问题、水库淹没和移民问题、航运问题、投资问题等纠结其中,导致这些方案最终被搁浅。1986-1989年,文伏波参加三峡工程重新论证中施工组的论证,在混凝土砂石料问题、对外交通问题、施工导流和施工通航问题、金属结构、机电安装和施工设备问题的论证方面,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工期的论证过程中,有人担心三峡工程浩大,按准备工期3年、一期工程3年、二期工程6年、三期工程6年共18年工期的施工期限,难以竣工。文伏波则根据他在丹江口和葛洲坝工程现场工作24年多的工作经验分析认为,三峡工程的混凝土浇筑量虽大,但只要做好机械化施工准备、现场布局、混凝土浇筑的温控措施,就能如期或提前竣工。三峡工程开始之后,其施工方案和施工期限基本按照上述施工论证方案进行,并提前一年竣工。事实证明,文伏波的推断是完全正确的。三峡工程的对外交通,或以铁路为主,或以公路为主,以水路为辅。文伏波和长办的同事们共同推荐以公路为主、辅以水路运输的方案,该建议被决策者所采纳。
三峡工程开工后,文伏波年事已高,他以长江委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身份,带领长江委的老技术员工,在2004年前,每年到三峡工程工地现场至少考察4次,提出了不少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而且大多被采纳。如:支持三峡工程就地取材,围堰采用垂直防渗技术,大大节省了投资,提前了10个月的工期。这是世界上首次将大型围堰直接建在粉细砂上的一次大胆而且成功的尝试。
文伏波是位实干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他也是位著作颇丰的理论家。他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专业论文,直接参与或组织领导了《长江志》、《葛洲坝水利工程丛书》、《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丛书》等书籍的编纂工作,主编了《长江流域地图集》等书。其中,《长江流域地图集》属于拓荒式的著作。文伏波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受教育时期(到长江委汉口总部工作之前)、活跃在水利建设一线时期(1950年9月-1982年底)和退居二线时期(1983-)。该传记将“家庭”和“教育”分别列为第一章和第二章,此乃文伏波人生的第一个时期;文伏波是新中国的一部鲜活的长江治理开发史,活跃在水利建设一线时期,主要参与了四大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荆江分洪工程、杜家台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为此,该传记将这四大工程分别作为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尽可能还原他学术成长的主线和原貌;自1983年至今,文伏波尽管离开了水利建设一线,但仍坚持为长江的治理开发发挥着余热,最杰出的贡献是主持编制了长江流域规划(1990年修订),为此,该传记将“主持编制长江流域规划(1990年修订)”专列为第七章。至于1955-1959年7月的首次长江流域规划的编制,当时他尚年轻,仅仅参与,故而未专列章节,只在第七章略作交代而已。退居二线之后,文伏波还参与了三峡工程施工组的论证,为三峡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技术问题提供咨询,陪同林一山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著书立说,关心水利工程的质量,倡导三修长江流域规划等,所有这些,专列为第八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