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机考适应性研究》从机考的内容、形式、效果和考生对机考的适应性角度对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以期为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奠定基础;同时针对机考的特点,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
二、历史回顾
三、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现状
四、研究意义
第二章 有关机考的研究
一、研究状况简述
二、大学英语机考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推行机考的目的
四、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的研究
五、大学英语实施四、六级机考的现实意义
六、制约英语机考发展的因素
七、机考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新挑战
第三章 有关适应性的研究及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关英语测试的研究
二、有关适应性的研究
三、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四、有效应用适应性学习策略的几点思考
第四章 研究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
二、自我效能感
三、学习策略
四、测试焦虑
第五章 机考适应性调查与研究
一、大学英语机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大学英语机考的适应性研究
三、英语机考的实施:高校大学英语机考试测(期末考试)
四、大学英语机考实践(口语、视听及读写)
第六章 结果分析
一、大学英语机考实践的总体情况分析
二、口语机考情况
三、视听机考情况
四、读写机考情况
五、教师对机考的不适应
第七章 结论
一、研究发现
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三、大学英语机考的反拨作用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大学英语机考试测调查问卷
附录二:大学英语机考访谈的问题
《英语机考适应性研究》:
交互性是指被试在完成一件测试任务时,涉及的个人特征类型及程度,与语言测试最有关的个人特征主要有语言能力、话题知识和情感图式。被试在完成一个测试任务时,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是否都起作用?抑或只是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起作用?各自起作用的程度有多大?前面谈到,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策略能力,为了对被试的语言能力做出推断,测试任务的设计就必须能够激发被试运用其语言知识或认知策略来完成,否则就无法根据被试的测试行为对其语言能力做出推断。
影响是指测试对社会、教育制度以及处于这种制度内的个人的影响。可实践性则指从物力或财力上测试是否得以实施,是否可行。如不可行,我们就必须对测试做出修改。上述六种特性不应在测试实施以后才加以考虑,而应贯穿测试质量控制的每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测试的有用性。
在测试界,传统的看法认为上述这些性质互不相干,或片面地强调其中一个特征。有的学者认为信度和效度是矛盾的,或者认为同时兼顾真实性和信度是不可能的。而Bachman的观点是,要充分认识到各种性质的互补性,从中找到平衡,根据不同情况又可有所侧重,以取得某一测试在整体上的有用性,因为任何测试都有其特定的目的,都是针对特定的被试和特定的语言使用范围。大规模测试通常对被试做出某种决策,因而注重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一般的随堂测试则更加注重测试的真实性、交互性和影响。
(五)大学英语机考的反拨效应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语言测试反拨效应
语言测试具有反拨作用,即:语言测试对教学、学习及社会等产生影响或反作用。反拨效应(Washback or Backwash)是指语言测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它是教育界和语言学家对语言测试对相应的教学和学习产生的影响的称呼,尤其是外语测试。语言测试在语言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为教学提供目标,并为教师和学生成功地实现这些目标实行监控。研究反拨效应是过去20来年外语测试与教学界的热门课题,成果可观。世界著名的语言测试专家ArthurHughes(2002)认为,反拨效应是指“考试对教与学的影响,测试可以对教与学产生有益的影响,也可产生有害的影响”。Wall & Alderson(1993)也持相似观点,他们认为考试可以从正面或负面强有力地决定课堂,反拨效应就是考试对教师和语言学习者行为的影响。李筱菊(2001)认为,“考试,尤其是公共考试,对教学有着无可否认的反拨效应,有时还是很强大的反拨效应”。
Watanabe(2004)提出反拨效应的五个维度:具体性、普遍性、强度、意图、性质。具体性是指测试的某一方面或某种测试具体的反拨效应,比如新四级考试如果包括听、写结合的测试,教学中相应地重视听写结合的训练。普遍性是指任何测试都具有的反拨效应。强度是指测试对教学影响的程度有多大。意图是指考试的具体影响是设计者所期望的还是预料之外的。性质是指反拨效应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在这五个维度中,性质最为重要,也受到最大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