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我们
新书资讯 新书推荐 |
京剧名家百戏印谱 《京剧名家百戏印谱》通过篆刻艺术将京剧经典剧目,众多流派、戏曲速写、碑版刻石再现于方寸之间。本书以一百部经典剧目、近百位京剧名家的篆刻作品串联而成,它闪烁着生旦净丑表演艺术的光环,映现了京剧百余年来辉煌的踪迹,展示了篆刻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 本书是目前国内首部把京剧与篆刻“联姻”的印谱。作者李绍珙先生嗜印迷戏,花费近十五年时间、增删数次才完稿,使得本书既有文化史料价值,也具独特的美学意趣。阅读本书,于爱好京剧的人来说,会对篆刻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于爱好篆刻的人来说,又会惊叹京剧的博大精深。读者可以从印上品戏,戏中赏印,品味国粹联姻之独特魅力。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京剧名家百戏印谱》以六十位名家、一百部经典剧目串联成的艺术珠链,闪烁着生旦净丑表演艺术的光环,映现了京剧百余年来辉煌的踪迹,展示了篆刻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 李绍珙先生嗜印迷戏,费时十余载,增删数次,终使其痴迷的艺术爱好结晶品问世,这种执著弘扬国粹艺术的精神实属难得。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对爱好京剧的人来说,这本书将会引发他们对篆刻艺术的浓厚兴趣;对爱好篆刻的人来说,又将会惊叹京剧竟如此博大精深。这种国粹联姻确是功德无量。 我于京剧与篆刻都是十足的外行,却被这部印谱深深吸引。在欣赏之余更萌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国粹艺术如此摄人魂魄,确实让人爱不释手。我由衷感谢绍珙先生为我们安排了如此丰盛的艺术大餐。 国粹联姻 (代序) 吴孟庆 一笔书法,两口皮黄。古稀之年的李绍珙在学生时代和书法、京剧结下不解之缘。每逢星期天,他就去淘书觅宝,收集到不少有价值的老唱片。课余时间,聆听皮黄,习字学印。1962年,青年宫开办了书法篆刻班,在印坛名家方去疾的指导下,于印学专心致志,循序渐进。方老师不仅深入浅出,手把手示范,还欢迎学生上门或函授指导。这使李绍珙技艺大进。 他从秦汉印入手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从吴昌硕、王冰铁、钱瘦铁(三铁)的印谱中上窥前贤风格形成演变的轨迹,从中得益。特别是他有缘得到印石大藏家汪统老先生的殊爱破例将珍藏的朱复戡为他手刻的百余枚名章,任其手钤留箋,使他在原石中学到了从印谱中无法感受到的原始气息,深得个中三昧。多年的潜移默化,使他的篆刻在本质上得到了提升。 京剧和书画篆刻都是国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是相通的。京剧虚拟、夸张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唱腔,与书法篆刻枯湿浓淡、刚柔相济、分朱布白、虚实开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多年来,李先生致力于编著一部京剧与篆刻“联姻”的印谱,将经典剧目,众多流派、戏曲速写、碑版刻石再现于方寸之间。这部印谱,即是他两大爱好的结晶。读者可以从印上品戏,戏中赏印,品味国粹联姻之独特魅力。 五十多年的淡泊名利,辛勤耕耘,不断探索,李先生创作了诸多梨园风情和古为今用的篆刻作品,表现了他继承传统又锐意创新的海派文化特色。 (吴孟庆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前馆长) 自 序 已传承百余年的京剧堪称国粹,融唱、念、做、打、舞为一体,被世界剧坛誉为“最难得的一种写意派艺术”。与此相应,历经两千多年发展和积累的篆刻则将结体章法、驱刀凝练在一方之间,更是独具美学意趣。 绍珙既非梨园人士,亦非金石名家,盖因痴迷菊坛之声腔弦索,氍毹之手眼身法步,念念在兹;而少时学艺,捉刀冲切,谋虚实朱白以治印,五十余载,略有心得。故欲假方寸之石为京剧经典戏目及开宗立派的前辈大师勒碑刻铭,用静态的古典形式追怀那些时空不再的先辈们的具象艺术,试为两件国之瑰宝设置一个交集点。发愿至今已十又五年矣。 2005年《中国京剧》杂志 “百美图”专辑刊出拙作印章三十余方,此后我又续作若干,并对旧作进行系统的整理,反复琢磨增删,始成印集。绍珙所期无多,仅愿与同道辈共念京剧传统之辉煌,漫议篆刻风调之多彩,为普及中华文化略尽绵薄之力。 后附当代京剧名家名录印章乃近年承托之作,亦聊表绍珙景仰之心焉。 本书人物和剧目简介部分参考了陶君起先生《京剧剧目初探》,柴俊为先生《大戏考》以及《中国京剧》杂志“百美图”专辑而编写。 本印集得以付梓当敬谢朱仙龙先生大力襄赞;吾友胡传扬及舍弟李绍龙二位倾心协助,此志。 余生也晚,且生性愚钝,不当之处,恳请方家斧正。 李绍珙 乙未岁末于涵碧小隐 李绍珙,祖籍广东东莞,1943年生于上海。钟情京剧,致力于收集京剧名家所创作的书画及京剧老唱片、京剧史料。幼承庭训,习字学印。篆刻、书画师从方去疾、潘君诺先生。印作自上世纪70年代起发表于《新民晚报》、《新印谱》、《中国京剧》等报刊。《京剧名家百戏印谱》以京剧流派为主线,精选六十位名家,百出经典剧目,积十年心血所辑。
京剧名家百戏印谱 目录
新老三鼎甲 1.精忠庙首——程长庚 《文昭关》 2.春台首席——余三胜 《捉放曹》 3.四喜班主——张二奎 《十道本》 4.黄钟大吕——汪桂芬 《战长沙》 5.古调独弹——孙菊仙 《三娘教子》 6.粉墨王侯——谭鑫培 《桑园寄子》《乌盆计》 老生三杰 7.弃官为伶——汪笑侬 《马前泼水》 《刀劈三关》 8.三斩一探——刘鸿声 《辕门斩子》《完璧归赵》《四郎探母》 9.京昆梆徽——三麻子 《徐策跑城》 (湛湛青天不可欺) 前后四须生 10.承前启后——余叔岩 《李陵碑》 《搜孤救孤》 11.寂寞儒伶——言菊朋 《打渔杀家》《卧龙吊孝》 12.博采众长——高庆奎 《逍遥津》 《斩黄袍》 13.独树一帜——马连良 《清官册》 《借东风》 《十老安刘》 《甘露寺》 14.家学渊源——谭富英 《洪羊洞》 《四郎探母》 《定军山》 15.余音绕梁——杨宝森 《骂曹》《空城计》 16.洞箫之韵——奚啸伯 《白帝城》 《将相和》 南麒北马关外唐 17.海派一绝——周信芳 《扫松》《萧何月下追韩信》 《宋士杰》《乌龙院》 18 关东奇伶——唐韵笙 《驱车战将》 《二子乘舟》 19. 勇猛火爆——俞菊笙 《挑滑车》 20. 文武并重——黄月山 《独木关》 武林大会 21. 武戏文唱——杨小楼 《霸王别姬》 22. 三楼一挑——尚和玉 《拿高登》 23. 南班领袖——李春来 《杀四门》 24. 江南英杰——盖叫天 《武松》《恶虎村》 25. 江南猴王——郑法祥 《西游记》 26. 红净泰斗——李洪春 《古城会》 27. 标新立异——李万春 《夜奔》 28. 文武全才——李少春 《三岔口》 《战太平》 29. 自出机杼——厉慧良 《嫁妹》 倜傥风流 30. 小生隽杰——程继仙 《八大锤》 31. 梨园圣人——姜妙香 《洛神》 32. 艺兼文武——叶盛兰 《白门楼》《罗成》 33. 京昆儒生——俞振飞 《打侄上坟》 旦行宗师 34. 青衣泰斗——陈德霖 《二进宫》 35. 通天教主——王瑶卿 《辛安驿》 五大名旦 36. 伶界大王——梅兰芳 《梅龙镇》《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生死恨》 37. 悱侧缠绵——程砚秋 《骂殿》《春闺梦》 38. 娇媚玲珑——荀慧生 《盘丝洞》《金玉奴》《红娘》 39. 刚健婀娜——尚小云 《福寿镜》《秦良玉》《御碑亭》 40. 别具一格——徐碧云 《玉堂春》《绿珠》 花团锦簇 41. 花旦一绝——筱翠花 《活捉三郎》 42. 江南名旦——黄桂秋 《祭江》《春秋配》 43. 十旦九张——张君秋 《望江亭》《秦香莲》 44. 武旦翘楚——九阵风 《青石山》 45. 颖光永存——宋德珠 《金山寺》 46. 花旦中坚——毛世来 《小放牛》《拾玉镯》 47. 别开生面——赵燕侠 《红梅阁》 48. 能文能武——关肃霜 《白蛇传》《断桥》 夕阳风采 49. 开宗立派——龚云甫 《钓金龟》 50. 唱惊四座——李多奎 《太君辞朝》 花脸群英 51. 花脸鼻祖——何桂山 《山门》 52. 武净大家——钱金福 《巴骆和》 53. 孟德再世——郝寿臣 《群英会 54. 十全大净——金少山 《牧虎关》《打龙袍》《大保国》 55. 架子花脸——侯喜瑞 《战宛城》 56. 十净九裘——裘盛戎 《姚期》《断密涧》《赵氏孤儿》 57. 麒派花脸——袁世海 《野猪林》《九江口》 丑角名家 58. 丑角全才——王长林 《偷鸡》 59. 一代名丑——萧长华 《一捧雪》《女起解》《选元戎》 60. 武丑挑班——叶盛章 《三盗九龙杯》 20. 程长庚 (1811—1880) 安徽潜山人。对京剧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被誉为“京剧鼻祖”。除老生戏外,花脸、小生诸行亦能串演。任梨园行精忠庙首时间最长。能戏有《文昭关》、《群英会》、《战太平》等。 《文昭关》 又名《一夜白须》,伍员全家被害,投吴国借兵报仇,行至昭关受阻,幸遇隐士东皋公设计混过昭关。 22. 余三胜 (1802—1866) 湖北罗田人。与程长庚、张二奎共称“老生三鼎甲”,将徽、汉二腔融汇一炉,把汉剧音韵与北京音韵相结合,唱做并重。代表作剧目有《捉放曹》、《李陵碑》、《卖马》等。 《捉放曹》 曹操刺董卓未遂出逃,为县令陈宫所获,陈宫弃官与曹同逃,路遇曹父故交吕伯奢,曹生疑杀吕全家。陈宫怨曹不仁,难以共处,趁夜背曹而去。 24. 张二奎 (1814—1864) 北方人,行腔吐字以北京声调为主,嗓音宽宏坚实,善演王帽戏。能戏有《打金枝》、《金水桥》、《十道本》等。 《十道本》 李渊染病,李世民入宫侍疾。出宫时见建成、元吉与二妃不轨,反被诬告。褚遂良冒死以十道本章保奏,李渊悔而赦之,且加封赏。 26. 汪桂芬 (1860—1906) 程长庚的衣钵传人,唱腔响遏行云,沉着醇厚,实大声宏,发音吐字给人以立体感。拿手剧目有《文昭关》、《华容道》、《取成都》、《战长沙》等。 《战长沙》 关羽攻长沙,老将黄忠出战,马失前蹄,关羽释之。次日再战,黄忠感恩,箭射盔缨。太守韩玄责黄忠通敌欲斩,被魏延所救,与黄忠同降刘备。 28. 孙菊仙 (1841—1931) 天津人。嗓音洪亮浑厚、刚柔相济,宽窄高低收放自如,世称“孙派”。代表剧目有《三娘教子》、《逍遥津》、《完璧归赵》等。 《三娘教子》 商人薛广有妻妾三人,二娘生子倚哥。薛外出经商后,被人谎称客死他乡,大娘、二娘先后改嫁,倚哥遂由三娘王春娥与老仆抚养。学童讥倚哥无母,不听教训,王氏怒断纺机。幸老仆苦劝,母子方和好。后一家终得团聚。 30. 谭鑫培 (1847—1917) 祖籍湖北武昌,先拜程长庚,后拜余三胜为师,并向张二奎、卢胜奎问艺,博采众长,与汪桂芬、孙菊仙同被誉为“新三鼎甲”。1905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百代唱片公司为其灌制七张半唱片。《乌盆计》的唱片片芯即是手刻版的墨拓片,极为难得。 《桑园寄子》 邓伯道携弟妇子侄逃难失散,邓念弟无后,将子缚于桑树,背侄而行。弟妇踵至,救下邓子,一家终得团聚。 32. 《乌盆计》 南阳商人刘世昌结账回家,途中遇雨,借宿赵大家。赵将其毒死,制成乌盆。鞋工张别古向赵大索欠,赵以盆代款。刘世昌鬼魂诉冤,求张别古代诉至包拯,终得昭雪。 36. 刘鸿声 (1874—1921) 票友下海,先唱铜锤,后改老生。嗓音奇佳,高亮圆润,激越脆爽,善使高腔。“楼上楼”唱法最负盛名。以“三斩一探”(《斩黄袍》、《斩子》、《斩红袍》、《四郎探母》)享名南北。 《辕门斩子》 杨延昭因子宗保临阵招亲欲斩,焦赞、孟良、佘太君及八贤王求情均无果。穆桂英带兵献降龙木力保,宗保终获赦免。1912年刘在百代公司灌有此唱片。 《完璧归赵》 秦王向赵国索取和氏璧,赵王不敢拒,蔺相如自荐携璧赴秦。察知秦王无诚意,大义责秦王,完璧归赵。 38. 《四郎探母》 宋将杨延辉被俘陷辽国,改名木易,得招驸马。因思念家国,铁镜公主助其骗得令箭,连夜过营探母。母子、兄弟、夫妻难舍难分,却只能挥泪而别。 40. 汪笑侬 (1858—1918) 原名德克俊,满族,自称“竹天农人”。幼嗜京剧,曾任河南太康知县,因触忤上司被革职,遂决意下海。其不仅善演传统剧目,更能自编自演新剧,如《哭祖庙》、《党人碑》、《马前泼水》、《刀劈三关》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戏,在南方剧坛影响颇大。百代公司亦曾为其录制唱片。 《马前泼水》 朱买臣家贫,妻崔氏嫌其穷,逼写休书改嫁。后朱买臣中试成会稽太守,崔氏迎马前求收留,朱取水泼于马前,令其将水收回盆内。崔氏羞愧而死。 42. 《刀劈三关》 雷万春被人暗害,出战辽兵,二子阵亡,一子被万花公主擒去。后得雪冤,擒获辽主。万花公主遂送归其子求和。 44. 三麻子 (1850—1925) 原名王鸿寿。除演《跑城》、《扫松》等徽戏外,以演皮黄戏为主。后改演关公戏一炮而红。三麻子京昆梆徽皆能,还擅编戏,是关公戏的创新者,当之无愧的红生鼻祖。 《徐策跑城》 唐将薛丁山之子薛刚失手打死太子,逃走后遭满门抄斩。徐策念旧,用子换出薛家后裔薛蛟哺养。后薛刚聚义反唐,徐策喜上心头,激动飞奔,跑城告圣。1912年百代公司有该唱片问世。印文“湛湛青天不可 欺”选自该剧唱词。 48. 余叔岩 (1890—1943) 梨园世家,25岁拜入谭鑫培门下。虽宗谭,但并不拘泥于谭,且多创造,十分讲究表演技巧,做工细腻,分寸适度地表达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代表剧目有《战太平》、《定军山》、《卖马》等。余氏有十八张半唱片传世。 《李陵碑》 杨继业父子被辽兵围困两狼山,七郎回雁门关求救,被潘洪陷害,乱箭射杀于芭蕉树下。杨继业盼救兵不至,人马冻饿不堪,乃碰死在李陵碑。 50. 《搜孤救孤》 战国晋景公时屠岸贾当权,害死赵盾满门三百余口。庄姬公主生下赵氏孤儿赵武在宫中,程婴舍子救出孤儿,日后为赵家报仇。 52. 言菊朋 (1890—1942) 蒙古族,票友下海,精通音律,文学修养甚高。经勤学苦练,技艺精进,创制出独特风格的言派唱腔。代表剧目有《卧龙吊孝》、《让徐州》等。 《打渔杀家》 梁山英雄阮小二易名萧恩,与女儿桂英打渔为生。土豪差人催讨渔税,上门勒索,被萧恩痛殴。萧恩告至衙门反遭杖责,逼其过江赔礼道歉。萧恩忍无可忍,携女黑夜过江杀死土豪全家。 54. 《卧龙吊孝》 周瑜兵败巴丘,气愤而亡,诸葛亮不畏凶险,亲往柴桑吊孝。东吴上下闻之感动,重修旧好。1933年蓓开唱片公司将此剧精彩唱段灌录发行。 56. 高庆奎 (1890—1942) 名丑高四宝之子,十二岁登台,能戏甚多。吸收孙菊仙、刘鸿声之长,并借鉴花腔老旦唱法,创造出风格独特的“高派”。代表剧目有《逍遥津》、《斩黄袍》、《斩马谡》等。三剧均有唱片传世。 《逍遥津》 曹操专权威逼献帝,献帝与伏皇后写血诏欲除曹,被曹操得知。曹带剑入宫,杀死伏皇后及两个皇子,立逼献帝封曹妃为皇后。 58. 《斩黄袍》 赵匡胤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宋,封郑恩为北平王。赵宠妃韩素梅之父受封游街,郑怒打之。韩设计使赵醉后斩郑恩。郑妻陶三春引兵围宫,斩赵匡胤的黄袍泄愤。 60. 马连良 (1901—1966) 北京人,回族。1909年入喜连成科班,以谭、余之技艺为基础,吸收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等唱做之长,不断创新,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清官册》、《十老安刘》等。马连良一生灌录唱片175面,为京剧界之首。 《清官册》 寇准奉旨审潘洪陷害杨家将一案,潘洪恃太师身份藐视寇准。寇准与八贤王定计布置阴曹地府,扮阎王、判官夜审潘洪,终让其画押招供。 《借东风》 周瑜欲火攻曹操战船,独缺东风,忧郁成病。诸葛亮借探病献计,称可祭借东风。周瑜益嫉其能,暗中派人欲在风起时杀之。诸葛亮却等风起即驾舟返回夏口。 62. 《十老安刘》 蒯彻与李左车、栾布等因淮河梁王刘长不知戚姬为己母,前往说之被囚。田子春告以有皇家宗卷为证,愿入宫盗取宗卷,以明真相。 《甘露寺》 孙权因刘备借荆州不还,便与周瑜设下美人计招亲。诸葛亮派赵云护刘入吴,并贿通乔玄,在吴国太前谏诤,以两国和好为重。吴国太在甘露寺相亲后中意刘备,允诺孙尚香与刘备完婚。 64. 谭富英 (1906—1977) 生于北京,梨园世家,12岁入富连成科班学艺,出科又拜余叔岩为师。谭富英嗓音清亮、甜脆,吐字行腔朴实自然,身段干净简练,能戏有《战太平》、《定军山》、《洪羊洞》等。 《洪羊洞》 杨继业碰死李陵碑下,遗骸被葬辽国,杨六郎派孟良取回令公遗骨,日后方知是假。第二次由孟良再赴番营洪羊洞,焦赞跟踪而去。孟良取骨时不慎斧劈焦赞,托人把骨匣送回南朝。杨六郎得知后,病重加剧,与母、妻、子、八贤王诀别。 《四郎探母》 见刘鸿声篇。 66. 《定军山》 老将黄忠、严颜向诸葛亮讨令拒敌,杀退张郃,杀死夏侯德,并使拖刀计将夏侯渊引至荒郊斩之。谭富英此剧最负盛名,分别在大中华、胜利、百代、高亭诸公司发行过唱片。 68. 杨宝森 (1909—1958) 出身梨园世家,四大须生之一。嗓音宽厚,苍凉古淡,学余叔岩能另出新意。代表剧目有“杨、失、伍”(《杨家将》、《失空斩》、《伍子胥》)等。 《骂曹》 才华自负的名士祢衡,被孔融荐于曹操。曹嫌祢衡傲慢,命他当鼓吏辱之。祢衡当满朝文武面将曹痛骂。曹乃命祢衡去劝降刘表,借刘之手杀之。 《空城计》 马谡失守街亭,司马懿乘胜攻西城。城中空虚无兵卒,危急之中诸葛亮令城门洞开,抚琴焚香饮酒,定下空城计。司马懿兵至见状疑惧,不进而退。 70. 奚啸伯 (1910—1977) 北京人,满族。曾任机关职员多年,票戏间拜言菊朋为师,1929年正式下海。其吐字清晰,讲究音律四声,以字行腔,颇具特色,世称“奚派”,为“四大须生”之一。代表作有《白帝城》、《清官册》、《将相和》等。 《白帝城》 刘备伐吴失败,羞愤成疾,自知不起,请诸葛亮听受遗命,托孤而亡。 72. 《将相和》 赵国蔺相如完璧归赵,建功封相,老将廉颇不服,挡道羞辱。相如顾全大局,忍让避之。经虞卿劝勉调解,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76. 周信芳 (1895—1975) 艺名麒麟童。反对墨守成规,勇于革新创造,念白、做工尤其出色,能以强烈的形体表现来刻划人物性格。代表作有《追韩信》、《四进士》(即《宋士杰》)、《扫松下书》等。 《扫松下书》 蔡伯喈高中入赘相府,因思念父母及赵五娘差人送家书。此时赵五娘已进京寻夫,邻里张广才祭扫赵家墓时,与下书人相见,将蔡家事对下书人讲明。 《追韩信》 萧何慧眼识韩信,荐于刘邦,刘邦却未重用韩信,韩信愤而出走。萧何不畏路途艰难,戴月追赶,劝韩信回转,再向刘邦举荐,刘邦始拜韩信为帅。 78. 《宋士杰》 嘉靖年间新科进士毛朋、田伦、顾读 、刘题四人出京为官,其中田伦、顾读贪赃枉法,迫害民女杨素贞,幸被宋士杰仗义相助。遇毛朋柳林私访,代写状纸,秉公执法,终替杨素贞雪冤,田、顾、刘等被问罪。 《乌龙院》 宋江怜阎惜姣丧父,纳其为妾,建乌龙院。阎与宋同衙文书张文远私通,得知宋江收受梁山晁盖书信银两,逼宋江写休书改嫁张文远,宋忍无可忍,怒而杀之。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

新书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