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摄影似是而非。任何人都可以浏览一眼,然后对看到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看法。然而它代表了一种批判的立场,一般只有很少一部分见多识广的观众才能深刻体会。
  当代艺术摄影似是而非,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谜。《为什么是艺术摄影?》对当下引人瞩目的摄影影像背后的概念,进行了生动、直白的介绍,探讨了一些关键问题,例如模糊性、客观性、摆拍、本真性、数字化和摄影的拓展等,为目前的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虽然主要着眼点在于当下,但追溯了概念和视觉风格的源头,借鉴了经过认真选择的国际上得到认可的摄影师和作品范例,以清晰明了的方式描述了影像、理论和历史,同时定义了一些关键的术语。
  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摄影,本书是理想之选。
                                  当代艺术摄影似是而非,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谜。本书对当代摄影背后的概念,提供了生动而可以理解的介绍。虽然主要着眼点是在于当下,但追溯了概念和视觉风格的源头。对任何一位想要加深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摄影”的理解的读者来说,本书是理想之选。
  影像文丛系列
  已出版:
  1.摄影理论: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
  [比利时]希尔达·凡·吉尔德?[荷兰]海伦·维斯特杰斯特
  2.摄影对话录
  [英]保罗·希尔?[英]托马斯·库珀
  3.每一个疯狂的念头:书写、摄影与历史
  [新西兰]乔弗里·巴钦
  4.黑白摄影的理论:黑白摄影在中国
  [英]彼得·内斯特鲁克
  5.如何判断摄影作品的真实性
  [美]大卫·希克勒巴克
  6.热切的渴望:摄影概念的诞生
  [新西兰]乔弗里·巴钦
  7.为什么是艺术摄影?
  即将出版:
  ·更多疯狂的念头
  [新西兰]乔弗里·巴钦
            
  中文版序言
  中国的读者们,你们好!能在这篇中文版序言中为中国读者写点儿什么,实在是莫大的荣幸。在你们开始阅读之前,简单解释一下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也许会很有帮助。
  《为什么是艺术摄影?》对西方艺术摄影做了一番概括。我利用自己身为摄影师、批评家、艺术史学者和艺术学院讲师的经验,为任何一位想要更充分理解艺术摄影的读者写了这本书。书中不同章节的目的,就是这个在观众和学习摄影的学生们看来往往非常神秘的领域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我着手解释了艺术摄影不同分支之间、艺术摄影与更广泛的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每一章都针对一个不同的关键主题,其中每一个都可以提出一个问题:
  1.为什么当代摄影如此多地共享了传统绘画题材的主题(肖像、静物、风景、人体等),然而同时似乎还有着其他层面的信息?
  2.为什么这么多当代摄影是以这种面无表情的、客观的风格呈现出来的?把这些影像理解成“关于”它们展现了什么,这样还不够吗?我们还可以怎样解读这些作品?
  3.怎么会有“人为摆布的记录”摄影这回事呢?这两个术语不是彼此对立的吗?
  4.为什么摄影师只是拍摄自己或自己喜欢的事物,优美而含糊其辞的照片还远远不够?很多成功的艺术摄影师似乎都在这么做——这难道错了吗?
  5.数字化使得艺术摄影出现了什么不同?数字化革命改变了什么?什么东西同时还继续保留着?
  6.当摄影与其他当代艺术形式融合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它还是“摄影”吗?或者是变成了别的东西?
  我也顺便解释了西方艺术和文化中的大量关键概念,从马塞尔·杜尚的现成品的影响(第一章),到批判性在当代艺术中的作用(第五章);从文化当中的身份建构(第四章),到效果在观看艺术作品时所发挥的作用(第六章)。我还寻求回答一些总体性的问题:当代艺术摄影中的概念是如何传播的?解读它们需要什么技能和知识?由谁来决定?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很可能存在东西方差异。
  通过与中国学生和中国摄影师们交流,我了解到并非所有这些概念都顺利地转化到中国的语境当中。于是我意识到,我的著作将会回答一些问题,同时又会引发很多新问题。我把这部著作翻译成中文看成开启东西方之间关于摄影的新对话的一次机遇,也极为渴望得到读者的反馈。
  本书的参考书目和脚注在中国用处有限,因为引用的很多文本都只有英文版本,引自书籍和刊物。对于可以方便地利用研究型图书馆的英语读者来说,脚注提供了每个争论领域中关键参考文本的痕迹。如果你寻求加深自己的理解,这些都是引用得最频繁的西方文本。
  我要感谢布雷特·罗洁斯、刘钢、段煜婷和李锦,他们帮助我建立了与中国的联系,并探讨了我的著作在中国的传播。特别要感谢毛卫东先生,他的兴趣、支持和出色的翻译技巧使得本书的中文版得以成为可能。也要感谢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的殷德俭社长,大力支持本书的版权引进和出版。
  最后,我希望读者们会喜欢这本书。写作的动力来自我自己对当代摄影的兴趣、兴奋和好奇,如果我觉得我已设法把其中一些传达给了读者,我将不胜快乐。
  露西·苏特
  2016年2月于伦敦
  露西·苏特(Lucy Soutter),身兼摄影师、批评家和艺术史学者。目前担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批评与历史研究系助教。她已出版有关当代艺术与摄影的若干文章,包括《当代艺术中的“女孩!女孩!女孩!”》(Girls! Girls! Girls! in Contemporary Art, 2011)、《挪用》(Appropriatio, 2009)以及《角色模型:当代摄影中的女性身份》(Role Models: Feminine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2008)。
出版说明         1
中文版序言     3
鸣谢     5
导言:为什么是艺术摄影?         7
第一章:混搭的题材     25
第二章:客观性与严肃性     49
第三章:虚构的文献     77
第四章:本真性     101
第五章:数字对话——奇观与观众     131
第六章:摄影之外         159
参考文献         186
索引     191
译后记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