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复旦大学历史学科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特别策划出版我与复旦历史系友口述历史书目,邀请45位系友共同回顾与分享他们在复旦历史学科的求学经历、成长故事与人生思考。这些系友中,既有学术界翘楚,也有社会各界杰出代表,他们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史,更是复旦历史学科百年发展的生动缩影。本书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以第一视角
《心向光明:邹韬奋传》是一部记录邹韬奋生平事迹和光辉精神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用细节叙事激活历史场景,在客观的史料中融入细腻抒情,真实再现了邹韬奋先生办报办刊办书店,以笔为刃捍卫民族尊严,将民主政治和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广泛传播以唤醒民众,成为文化抗战运动一面旗帜的人生历程。作品聚焦心向光明的主
出生卑微的霍去病,以外戚身份得宠于汉武帝。初战定襄,一战成名;两战河西,打通西域;漠北决战,封狼居胥。后因擅杀李敢,被黜出京城,不久暴病身亡。年少成名的霍去病虽然人生短暂,但却留下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军事功绩。 本书重点从军事地理角度解读霍去病的辉煌战绩,同时通过汉武帝、卫家与霍家的三者关系来解读霍去病短暂一生的种种谜团。
本书以双线叙事结构,交织呈现了抗日英烈陈三才波澜壮阔的悲壮人生与地方文史学者陆宜泰历时21年为其正名的艰辛历程。陈三才,1902年出生于江苏昆山,从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攻读电气工程专业,归国后成为沪上商界精英。在日寇侵略、山河破碎之际,他毅然抛却优渥生活,秘密投身抗日:从构筑工事、运送军需到谋划炸毁汪伪76号,再到筹谋
《当代杰出工程师》第四辑,收集整理了60余位第六届杰出工程师奖获得者的成长经历以及为我国工程科技进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他们中,有的人几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带领团队突破技术封锁,实现了产业梦想;有的人长期从事科研和实践,矢志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保障国家安全;还有的人致力于解决行业难题,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他们的故事,是
高镇同院士被赞誉为“永远不知疲劳”的“结构疲劳”专家,是我国结构寿命与可靠性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开创性地建立了航空结构寿命可靠性理论,提出了我国的飞机结构寿命预测理论,创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为我国歼击机、轰炸机和运输类飞机等20余个型号数千架飞机进行定寿和延寿,为保障部队的战斗能力和飞行安全做出了历史性重
本书讲述了陆柱国从中国乡村的贫穷少年成长为著名编剧的励志故事。困顿清苦的童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初入电影界的一鸣惊人,名声大噪后的风起云涌,对中国电影建设的拳拳之心……讲述触动人心的传奇人生。陆柱国,著名作家编剧。著有小说《决斗》《上甘岭》《吐尔逊的故事》《狗剩》等。编剧作品有《最后一个冬天》,《战火中的青春》《独立
马相伯(1840-1939)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在上海接受新式教育,毕业于徐汇公学,受神学、哲学和科学训练,精通七门外语,且中西学术会通,家族事业成功,个人才华出众,参与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晚年创办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出任北大校长,参与筹建辅仁,培养了一大批民国人才,人称大师的大师。
王三川,1911年2月24日出生于上海县王家厍村(今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石门路)。1926年在吴淞同济大学附中读书,参加学生运动时入党,此后奉党的派遣在吴淞、象山、上海等地进行革命斗争。1942年冬,受浙江区党委、敌工委派遣,王三川打入日伪余姚县保安团,并利用合法身份,在配合根据地的军事斗争中为党做了不少工作,取得
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大清帝国遽然覆灭,然而王朝的落幕并非终点,它为新生的民国留下了一群遗老遗少。这些曾经位高权重、风光无限的前清高官,如今却沦为时代的边缘人,后半生的面貌也湮没于历史之中。 本书讲述的便是这样一群人的故事,选取14位具有代表性的晚清高官,用史实再现他们的民国人生,讲叙他们如何见证历史的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