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先秦诸子所论,言必将《诗经》置于百书之先,因为《诗经》“乃心、志、情所之也”。《诗经》里所写的,是人类内心深处本真的东西,之所以美,并不在于诗歌本身,而在于它承载了先民们倾注自我情感的魅力。这种魅力,是愉悦而崇高、真实而虔诚的。 本书读《诗经》,发灵感,以《诗经》开篇,引出当下人、当下事,借《诗经》里的美好植物与
《我们的父辈血肉丰满》是一部纪实散文集,作者是贺龙元帅长女贺捷生。该书以作者独特视角,呈现了她关于父母、亲人和众多革命先辈的红色记忆,描画出一代人为革命、为追求新世界抛头颅洒热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用她的文字细致地去触碰父辈的心灵,他们在大喜大悲中的歌哭和震颤,把最能反映他们生命本质的细节挖掘出来。
《战疫纪事》共分为三个部分,约20万字。分是由身处湖北省以外的当代有名作家撰写的关于疫情期间日常生活、感人事件及祝福和期盼性散文。作者包括迟子建、吴克敬、滕贞甫、孙惠芬、罗伟章、甫跃辉、叶浅韵等当代有名中青年作家。第二部分由身处湖北尤其是武汉的当代作家撰写的疫区生活、抗疫经历。作者包括武汉文联池莉,武汉有名作家董宏猷、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作品共分两辑,收录了《花开花落两由之》《寻访大木匠》《农民和房子》《到底意难平》《永远的老师》《先我而去的弟兄们》等八十余篇散文。作者用平实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作品精彩且深刻,具有正能量。
“梁晓声谈中国人文”系列套装,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先生解密中国人文化心理,记录中国人日常生活百态和精神图谱,以及论述中国文化基因和文化成长空间的作品辑录,分别是《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中国人的日常》《中国文化的性格》。其中《中国文化的性格》为十四届文津奖图书,《中国人的日常》曾在央视读书栏目进。
三十岁那年,作者到了印度。后来,他又退了博士学业,一去再去。起初,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去印度,又为什么“走河”。直至多年后,当他用文字艰难回顾那些旅程时才发现,原来,曾经那一连串不明所以的步履,正是为了带领他度过八年漫漫写作的长日,以及日后更为漫长的时光。 《走河》讲述作者只身前往印度,沿恒河及其支流行走,一路溯河而上
沈从文一生中给自己“眼中最美的女子”张兆和写了很多书信,这些广为人知。然而,张兆和从20世纪30年代起,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写给沈从文的书信和日记却不为大众所知。本书以精选的30多封张兆和写给沈从文的书信为主体内容,反映了张兆和与沈从文从相识、结婚、分离、相聚到相濡以沫的一生。这些细腻、平实的文字,充分反映了张沈二
本书为一本非攻略,兼具图文,文风偏治愈的旅行随笔,由短篇记叙文构成,涉及爱情,友情,亲情和成长。以地点为大章节,每个章节里的小故事彼此串联,时间轴为主线。作者文字主要表达关于远方和现实的思考,“所有的大人都是孩子,所有大人都再也变不回孩子。”旅行是对现实的短暂逃避,在逃避中短暂找回那个走失的孩子。
文学连云港七十年”是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连云港市在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本书收录《冶菊花的夏天》《水韵深处一座城》《乡间人物》《冰上的童年》《和我同年的花狸猫》《月光里的妈妈》《家乡的旧物件》《一个记不住儿子名字的父亲》等百余篇散文。本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生活的
《你可记得我倾国倾城》以一幅幅传世佳画做引,在欣赏画意的基础上用华美细腻的笔触讲述画中女子精致唯美的爱情故事。红颜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古时那些容才俱佳的女子,惊艳了岁月,影响了历代文人的创作,在他们的笔墨中传唱不息,本书作者以清丽的文笔剖析诗词、曲剧、传奇中的情深意切。书中文字涉及王昭君、徐惠、小周后等史书中流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