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做人民好教师》分为三篇:第一篇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荐读,共有五个专题,对每个专题所荐读的文章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篇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共有五篇研究文章,分别对应第一篇的五个专题进行深度研读,为教师研读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起到导读的作用。第三篇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该篇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感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是人类认识史上伟大的革命。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中国的历史研究发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为了掌握和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指导历史研究,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即钻研经典作家的原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是为了帮助大学本科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
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批判的哲学,对时代的迫切问题的彻底性把握、总体性理解和斗争性介入,不仅构成了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精神内核,也为马克思之后的批判理论家们提供了最鲜明的标识。本书为系统研究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历史语境、逻辑构架、哲学效应及其当代延展的思想史著作,一方面将马克思置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史脉络中,回溯康德、黑格尔对马克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本书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研究阐释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及其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
本书系第十二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海论坛学术论文集,会议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学术研讨会”,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三编,共收录了25篇论文。本书出版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为中国发展的未来提供更
民族主义“保守”“反动”的刻板印象早已被打破,但完整揭示它的两重性仍然是一个有待完成的大课题。本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对待民族主义的完整立场是批判、借助和吸纳。全书通过对经典作家著述中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解读、对与民族主义有关的一些重大历史过程的阐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主义立场的分析系统阐述了这一观点。全书视角广阔、内容丰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社会主义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政治工作平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凝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队伍、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推进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冯雪峰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系研究》将冯雪峰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关系研究,置于20世纪中外文学理论关系的整体背景下,历史地审视冯雪峰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接受、转化与创新的过程,同时运用个案研究、对比研究等研究方法,系统地阐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对冯雪峰文艺批评思想的影响,全面深入的对冯雪峰文艺思想进行把握,客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则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作出了人本主义或科学主义的理解。它们都没有真正做到马克思坚持的一切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自然。在新唯物主义思想发展阶段,马克思认为人现实生活的自然界是人能动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人化的自然界。这就意味着人化自然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