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是一种俗称,其正式的称谓应为儒学生员。秀才既是一种科名,又是“四民之首”,构成士大夫阶层的下层,且在地方社会扮演颇为重要的角色。本书分上、下两编,对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上编从学校与科举入手,考察秀才的产生、秀才在地方学校的肄业与考试,以及秀才如何步入仕途,旨在展示秀才在学校的生活世界。下编从社会的视
唐帝国的泱泱大度与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给后代留下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与“开元之治”。本书以唐代中央政权的机构决策活动为主线,打破传统的三省六部制研究架构,将其分为决策和谏官两个互相补充和互相制约的部分,研究其决策层次与方式的变迁,决策会议的召开与决策权力的分配。推而广之,对唐代以地方情况上报制度、出使监察制度
《国民政府时期四川户政文献研究(1935-1949)》从文献的角度出发,以档案与期刊为主要对象,考察国民政府时期四川户政文献及其所载内容的基本情况。从文献透视出四川户政在那一时期的因革,提示四川户政研究可以深入的相关主题。一方面,对国民政府时期四川户政在运作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档案与期刊文献进行专门考察,并以此为全面了解国
先秦与古希腊分别被视为中国和西方历史的重要源头。先秦政治与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具有相似性,如先秦时期和古代希腊都曾有过小国寡民的国家,有学者将中国古代的封国与希腊的城邦做出比较;但双方也有较大的差别,二者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使得它们具备了比较的可能。本书主要就其中三个重要问题做出对应性比较:其一是中国先秦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的连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这本书包含了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等与隋唐制度及其建置相关的内容,涵盖了隋唐史、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化史、语言文字学等与中古史相关的诸多领域,显示了陈寅恪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西文化的关系、种族与文化的界定、胡化汉化的实质等问题的高标卓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本书对唐代政治
本书以古代科举史为研究对象,内设论文、史料、专访、书评、文物、孔庙与书院、科举文化巡展等栏目,研究内容主要有科举史史料研究、相关文物研究、科举制度研究、科举史相关人物研究、科举文化研究等。本研究辑刊的出版填补了中国科举学术界专业出版物的空白。
本书研究内容包含学术论文和官印资料辑录两部分。学术论文部分在概述元代官印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官印资料对若干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议题涉及到蒙金战争时期干支纪年官印、元世祖朝汉字官印、元世祖朝蒙古东道诸王之乱、元代的河泊所与河泊课、元代的州判官、元末“义兵”等。此部分内容还对一些官印进行了辨别,或指出官印的准确年代,或指
在中国历史上,明代是实行中央集权Z彻底的朝代之一。丞相之位被废除,权分六部,由皇帝统一管制,发展锦衣卫,又任用司礼太监,后设立东西厂,终致缇骑四出,天下骚然……明代皇帝为何对特务深信不疑?锦衣缇骑手握多少权力?司礼监为何被称为“真宰相”?宫墙之内,四野之外,大小特务如何上下其手?特务与特务、特务与皇帝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纠
本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鲁土司的建筑、鲁土司的砖雕装饰、鲁土司的瓦件、鲁土司的雕塑、鲁土司的绘画。
本书从初创到休刊起止时间为1931年1月-1939年5月,其中有部分期数缺失,共约11000页(4开)。该报纸每期八版,其中广告约占3/8.《济川公报》初创时是四川地方军事首领刘湘所部国军21军的机关报,以报道军事及地方政务消息为主,1936年后,该报改组定位为四川省政府的机关报,以领导国民抗日而摇旗呐喊为己任,是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