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陈平原关于自己“都市研究”的文章结集。虽然他自谦“创造无力”,但其对将城市作为学术话题,却是“提倡有心”。他围绕北京、西安、开封、香港等充满历史纠葛和文化积淀的城市,或追问鲁迅的西安之行为什么没有写出《杨贵妃》,或探究张长弓父子的开封书写,或揭示叶灵凤、李欧梵两代香港文化人士的悠扬记忆……总之,在论文衡史中纵论古
《学者的人间情怀——跨世纪的文化选择》各篇文章,写作时间从1991年至2007年不等,内容涉及学术研究心得、学科关系考量、新的技术发展下的学术发展路径等内容,是作者在学术研究和教学生活中的随笔偶得,是作者的学术自况与人生感悟,可谓亮出陈平原底牌之作。阅读中可了解到陈平原作为文学研究大家,在世纪之交前后二十年间,对巨变的
《当年游侠人——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是一部文传合辑,本书收录了自晚清至现代二十五位在文学、文化、教育领域有所建树之士的文传二十九篇(含四篇“附录”)。全书分为三辑,前两辑分别描摹晚清、“五四”两代学人,第三辑则是追忆引领作者走上学术道路的师长。各文排列顺序,依据为传主的生年。不同于出自文学家之手的文传注重故事性的特点
本书为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怀念妈妈的随笔集。书中细腻、深情地描述了作为女儿的敬一丹,在妈妈的病床边,对于生命、亲情的思索。天渐黑,人,回归床前。床前月光下,对于如何看待生死的问题,作者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多层面的启示与思考。
《自由与向往》收录了作者发表过的及近年新创作的散文精品百余篇。作品从一草一木,一花一果等生活细微处入手,讲述了作者隐居山野,读书写字,养花种菜的生活趣闻,雅致恬静,深含禅意,表达出作者真善美慧的人生追求和豁达的精神境界。
朱镜宙(1889-1985),字铎民,晚号雁荡白衣,浙江乐清人。南洋华侨史专家,晚年定居台湾,潜心学佛。本次整理朱铎民师友书札,以温州博物馆的藏品为主,以朱铎民的侄孙朱有发所提供的私人藏品为补充,涉及民国名人数量之多、层次之高,极为罕见,故文献价值很高。这些信札所谈论的内容,涉及新闻、文学、财经、佛学等众多领域,十分丰
本书为近现代书信丛刊之一。主要收录关德栋师友书札220余通,按照写信人姓氏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同一人的书信,按照书写时间顺序排列,无准确年月时间的,则依据书信中内容或考订相关线索后,用括号形式补注;括号中年份加问号的,表明年份不确定。书稿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读性较强。
《我周围的世界》是作者多年来的散文精品集,分为“故土难离”、“亲情难舍”、“脚步难却”、“感悟难忘”四辑。写了自小离别家乡的苦楚;写了一组江淮分水岭上的典型人物:瞎眼太婆、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公公、丈夫等,歌颂了他们善良、朴素、勤劳、坚韧的精神;以及发生在故土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传说。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表达出作者对故
本书为近现代书信丛刊之一种。收入梅冷生师友手札两百零八通,其中关涉慎社、瓯社的不下九十通。时间跨度为一九二〇年至一九六六年。百分之八十属于初次刊布。编者酌情予以考释。这批信札对于理解梅冷生的生平、事业、秉性与交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线索,同时,对于把握温州乡邦文献事业的发展轨迹,以及温州与台州、宁波等地乃至上海、北京的文化
家贵在传承,父辈身上的特质影响他一生:汪曾祺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祖父白手起家,有两千多亩地,两家药铺,生活节俭,一个咸鸭蛋要分两顿吃,却爱花大价钱收藏字画。父亲多才多艺,会拳脚、爱音乐、写字、画画,还会用好的材料给孩子做花灯和风筝,陪孩子玩。汪曾祺说“我的童年很美”,他的一生受家人的影响,兴趣广泛,活得洒脱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