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百岁老党员陈世明记叙参加革命斗争的经历,以及讲述革命先烈和战友的红色故事。全书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践行初心”,讲述陈世明从学生时代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参加福建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龙山会议;第二章“悼念英烈”,用大量篇幅歌颂英烈,再现先烈的光辉群像;第三章“缅怀战友”,追寻福建大地优秀儿女的传统风华和红色基因
本书是《印象庐山》的续编,属于《庐山文化传播丛书》系列。内容为关于庐山的回忆性文章汇编,书中作者大都生活于庐山或与庐山有着深厚的生活背景和情缘,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跨时空、多维度回忆庐山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庐山历史及生活往事的追忆回眸,让我们在《印象庐山》中又一次重温和感受了庐山那些峥嵘岁月的精彩片断。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追寻信仰的星光、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苏区根据地的鼓与呼、长征路上播种机等,共十章。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东来、《晨报副刊》首推“劳动节纪念专号”、“问题与主义”之争、引发浙江“一师风潮”的《非“孝”》事件等。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一位有担当、勤动脑、勇敢追求自我的女性一生的传奇经历,内容涵盖童年、少年、青年、工作和退休时期,跨越70年的漫长岁月。你会看到一位平凡女性在筚路蓝缕的岁月,不屈奋斗,努力改变生活面貌的积极状态:她会打鱼、开荒、修水库、挑塘泥;也会在沙地上学写字、在山区梯田上试种双季稻、出县寻找猪饲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成长和死亡的人生回忆录。作者通过回忆童年及亲人的离世的经历,梳理了自己的生命历程,讲述了对死亡的思考,对生命、亲情、自我的追问。后因母亲癌末痛苦且孤独的悲惨离世及自己确诊癌症的消息而经受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在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死亡时,作者开始寻找有质量、有尊严的死亡可能。在寻找的路上,她遇见安宁缓和
本书是20世纪30至40年代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学习过的冼星海、袁牧之、方纪、安波、任虹、邬析零等近40位文化工作者的子女(冼妮娜、舒小鸣、任小民等)或后人回忆父辈们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生活恋爱的动人故事,鲜活再现了这批文艺工作者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丰富多彩、红火热烈、激情燃烧的革命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对
张光,曾任边区群众报记者,新华社西北总分社、延安西北新华广播电台记者,新华社陕东支社主编,新华社西北总分社、西北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副主任等职。他从1947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便将自己的毕生献给了党的新闻宣传事业,一生书写了300余万字的新闻通讯、言论和人物传记,深受读者喜爱。本书为张光新闻作品及其新闻生涯的合编集,较为
本书为纪实文学作品集。每篇作品的主人翁皆为“平凡人”。作为一名资深基层记者,作者扎根于黄土地,脚上“沾泥土”,始终关注这些“平凡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讲述他们平凡的故事,讲述他们背后的故事,挖掘他们平凡中的“闪光点”,真实、客观地反映他们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砥砺创新等“正能量”,展示其可歌可泣的精神风貌,让其正能量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长江委几代人为葛洲坝工程付出了艰辛努力,做出了巨大贡献。《葛洲坝工程往事漫忆》是在葛洲坝工程建成40周年之际,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作协受长江委党组委托,在全委范围内广泛征文,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的一部纪念文集。全供计50万字,收录了委属各单位、各单门60多位老领导、老专家作者的80多篇
本书为“洱源这两年”的第一年即第一本,计划出版两本。本书成稿于上海交通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洱源县背景之下,写作于作者挂职洱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工作期间,以洱源工作为主线,结合上海交通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真实记录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各篇目独立成文并以时间推移串联。书中记叙了作者克服困难扎根洱源的心路过程和在洱源生活的点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