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坚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本书收入了2012年11月以来习近平关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85篇文稿。本次出版为俄文版平装。为适应国外读者阅读习惯,俄文版在中文版基础上增加了注释、索引等内容。
冷战的结束引发了巨大的轰动,让人不禁忆起1815年拿破仑战争以及1919年和1945年两次世界大战落幕后的关键时刻。伊肯伯里在本书中抛出一个问题:战胜国要如何行使新掌握的权力,又将如何凭借这股力量构建新秩序?通过研究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战后安排,他认为:强国确实会寻求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但随之诞生的秩序类型取决于这些国家能
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当代国际关系有直接而实际的了解。书中探讨了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追溯了国际体系的演变,并评估其未来的基本理论概念。作者将全球行为者的行为置于更完整的背景下,试图帮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明清时期东亚华人通事群体是时代的产物,在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华人通事贡献颇多。他们在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外交往来中起着“桥梁”作用,既推动了东亚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本书论述明清时期华人通事在中外关系史上的作用。首先,对明清以前通事的产生、发展概况及研究情况做了历史的回顾,并从世界历
202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努力为国际社会带来新贡献、新作为、新动力、新实践、新担当。本书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国际问题专家左凤荣主编,以历史和现实的视角,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全面展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深入阐述中国特色大国外
中美关系走向直接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稳定,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如何正确认识中美两国的异同?如何把握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这本书从中美两国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出发,对中美两国在经济、教育、法治、民主形式、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异同及根源进行了客观分析,指出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不同,存在认知偏差在所难免
本书从“领事裁判权”和“治外法权”两个概念出发,对核心概念做了语言学的书证探源和语义学的历史流变考察,将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问题作为一个因国际双边或多边条约而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将其纳入法律框架内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运用历史考据法和比较研究法,分析其在晚清中国法律变革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秩序陷入了危机,如何分配德国在非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的中东诸省,协约国被迫接受国际联盟根据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原则创设的“委任统治制度”管理它们的新领地。协约国本想利用国际联盟捍卫帝国的权威,却被它们自己创设的国际监管机制削弱了。本书以四大洲的研究和几十种档案为基础,再现了民族主义者、人
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非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友谊。本书共分16章,上溯西周时期中非交往的踪迹,下迄当代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实践,以详实的史料和丰富的文物、遗迹材料,梳理了中非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