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以一幅充满生活细节的图画,活画出导师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娓娓道出对一个长者生活全部内涵的理解。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加上女性特有的敏感,使她的散文浑然天成,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萧红在文章里不是将她的导师神化,相反,她是要写出一个平民的鲁迅来。《回忆鲁迅先生》是她散文之作,也是她散文风格完全成熟的表现。
本书稿《柳宗元研究:19121949》为论文集,编辑部呙艳妮主编、中文系彭二珂编。本书稿搜集19121949年间学者探讨柳宗元生平、思想、创作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这一时期全国大中小学学生的读后札记,共计60余篇,字符数15万,基本上代表了这一时期柳宗元传播与接受的总体面貌。文献来源均为民国时期正式出版的各类期刊。
三毛,人如其名,她不仅是故事中的流浪儿,也是现实中真正的流浪者。她在文字里生存,在生活中流浪,她将灵魂寄宿在文字里,把人生过成追风的童话,让无数人因她的文字而向往着流浪。 她从梦里随落花而来,又隐入沙漠的滚滚风尘中,只留下闪光的文字,指引着我们走入她那梦想家一般的人生记忆里。
《黄现璠自述》是甘文杰、甘文豪、甘金山根据历史学家黄现璠教授生前的口述、调查报告、日记等整理的著作。全书为七部分,叙述了黄现璠对其先祖血统和事迹的遥忆、民族文化的综叙、业师授业的感恩、日本民俗的历史研究、少数民族调查以及识别工作等方面内容。其中,黄现璠作为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在研究中日民俗、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称谓的
本书主要涉及夏老“个人生活和个人修养”“学术风格和学术研究”“推动学科制度化”三大板块,分别讲述夏老坎坷的个人经历、学术研究的演进和内在思路。第一板块概述性地讲述夏老的个人生活经历;第二板块主要介绍其学习过程和研究思路;第三板块主要介绍夏老围绕中国行政学学科建设所做的工作,包括学科恢复初期围绕师资、教材、制度所做的工作
北京科技大学高温材料及应用研究室谢锡善教授自从1961年9月任教于北京科技大学直至退休,历任高温合金实验室主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长期从事高温合金及耐热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谓桃李满天下。值教授从教六十年之际,众弟子门下共同商议,出此回忆杂集,以念导师之教诲,以报导师引导之恩情。
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从延安自然科学院走来,培养了众多国防科技人才,是红色工程师孕育的摇篮。面向新时代,北理工人应继续秉承“延安根军工魂”精神内核,发扬老一辈北理人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作风,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学风,和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这些都是新时代青年教育的宝贵资源。为此本书邀请
本书汇集《作家文摘》创刊25年来刊登的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相关文章,其中包括梁启超、王国维、傅斯年、蔡元培、胡适、陈寅恪、钱穆、鲁迅等,以这些学术思想大家的志趣、品格、学问、经历展现中国新旧政局、新旧文化、新旧时代之交文人的凛冽风采。
本书是百家讲坛名嘴评说清十二帝系列中的一本,共分六章,用通俗笔法介绍了努尔哈赤的一生。努尔哈赤从出生至出道,从出道至发迹,从发迹至称汗,期间可谓荆棘丛生,历经坎坷。他有一股难得的韧劲儿,今天被打倒了,明天就会站起来,凭着这股韧劲儿,他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让人无比钦佩的常胜将军,*终却以宁远之役的失败而凄凉地谢下
本书所搜集的李鸿章与张佩纶往来信札,起于同治十三年六月十三日,止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十八日,前后跨度二十八年。大部分书信是张佩纶后人张志潜、张子美、张恭庆、张恭慈、张怡所保存下来的家藏信札原件,2013年11月由张氏后人捐赠给上海图书馆。经李经璹亲自整理,这批书札按年份和彼此往复顺序装裱成册。此外若干遗阙,从《李鸿章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