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六章,内容包括:古代吏治的内涵与特征、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吏治、隋唐五代时期的吏治、宋金元明清时期的吏治、长安吏治的特点。
明代中期以降,以山清水碧的江南为中心,产生了一个新的知识群落——山人诗人群。他们多终身为布衣,能诗善文,自标山人,却不愿如山林樵子老死山中,更不愿意放弃他们在俗世间的恣意享乐与人生快意,而是穿梭在都市与山林草野之间,既纵游天下山水名胜,享受青山绿水的赏心怡情;又进出达官显贵门下,靠打秋风获取钱财馈赠,隐人迹之山市,食人
《群书治要》是唐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敕命魏徵、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从先秦到魏晋的经、史、子典籍中,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选取经典66种,撷取精华,于贞观五年编撰而成的一部资政巨著,该书奠定了“贞观之治”的理论基础,对唐朝的兴盛有深远的影响,并在今天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然《群书治要》成书于唐代,所选
本书从历史演进的视角出发,将社会学的差序格局理论引入国家的地缘思维中,发展出安全、经贸、文化、地理等四个分析维度,用来研究秦代以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与不同方向的地缘战略考虑,并和明清时期欧洲经营亚洲的情形做一比较,从中总结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以供当代中国的周边经略与“一带一路’’建设参考借鉴。要以言之,“陆”与“海”的利
本书是研究明清科举制度与文治关系的一本专著。书中系统梳理了科举制度程式的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了明清科举制度与文风养成、士林好尚、官场生态等方面的关系,在总结晚清科举所遇困境与变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良好选官制度有利于国家治理水平提升的观点。
本书以古人社会生活为范围,内容包括古人衣饰的规制与风尚,古人的婚姻家庭生活,人口的再生产、死亡、丧葬、迁徙和社会救济,社会结构中人们的群体生活,古人的文化娱乐等。
本书是北京大学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老师以30年史学研究为依托,为普通读者打造的一本通解帝制时代人与制度纠葛的通俗读物。本书由制度史、文化史、史学著作精读三部分构成。作者一改制度叙事的严肃刻板印象,以轻松明快的方式来思考制度变迁,理解历代制度之得失,并分别从国家故事、群体故事、个体故事讲述制度在与不同层面的人的互动中产生的
20世纪的上半期,在中国兴起了一场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事业,学术界称之为“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一种改良主义实验,它希望在维护既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兴办教育、倡导合作、地方自治、公共服务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拯救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刷新中国政治,复兴中国文化,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
本书是美国学者戚安道先生关于中国中古社会的专著。他研究了中古时期(400—600年)湖北地区的门荫制。在作者看来,荫护机制更侧重于荫客而不是护主,是“以地方州郡寒门视角纵观南朝历史”。实际上,行文中赖以为脉络的还是那些护主们的人生轨迹。译者为中国史学者毕云。本书对于理解南朝历史和南朝时的建康、三吴地区有重要意义,弥补了
厅壁记是一种题刻在官衙署廨的记体文章,它以官府厅堂墙壁上的石、木为载体,记述官府设置的由来、现状,历任官员的姓名、政绩、功过等内容,以期实现规劝讽谏后任官员的作用。唐宋两代是厅壁记发展的鼎盛时期,本书稿正是对这一时期厅壁记的汇集整理,全书收录唐宋厅壁记五百余篇,依人系文,并加以点校。唐宋两代是厅壁记发展的鼎盛时期,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