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武汉大学教授王新才撰写的一部品读美词的作品。全书从“个体鉴赏”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十六位词人的代表作,从认识词人、学习词牌、欣赏解读、了解写作背景等方面带领读者一起对这些小词做了细致深入的评点和分析。
本书是中山大学公共传播与文化融合丛书中的一本。媒介融合是文化传媒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重大变革,并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依托于数字技术,中国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明显社交化、游戏化及情感消费的特征,在媒介融合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相关
本书以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指导,从社会学途径探讨译者翻译行为的社会性,剖析赤松诗歌翻译行为的历史文化语境性。通过分析赤松诗歌的翻译场域特征,译者惯习及其知识基础在参与翻译场域构建中的作用,本书揭示了场域、惯习与背景知识习得在赤松诗歌翻译行为中的互动机制。同时,本书通过重构赤松的译者惯习,即重构同时期的翻译场域,以及该
本书以故事诗学方式解读民间故事的学术论文集。收集、整理了作者本人和其他学者对民间故事进行研究的论文,按内容分为上、下三编,汇编成书。上编中的文章主要为对民间故事进行诗学解读的文章,以故事诗学的研究方式,民间故事蕴藏着人类的文化记忆、社会经验和生态智慧,是普通民众的生活表达,反映了传统社会面向过去、现实与未来的审美情感和
《微型小说的叙述艺术》从当代较有影响的微型小说经典文本出发,结合中国古典文学“言”与“意”、“象”与“境”等传统文艺理论思维,同时汲取西方近年来结构主义、文本细读、叙事诗学等研究方法,对包括微型小说的叙事场域、情感张力、精神意蕴、隐性叙述、形象特质、诗化余韵、叙述美学、叙述哲学等前人较少涉足的理论层面,进行了系统化的观
本书以断代分章的形式,以赋史发展的先后顺序,依次考察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赋与儒家经典的相互关系。第一章重点考察了荀卿“赋”篇与儒家礼学、宋玉辞赋与“扬《诗》守《礼》”等问题,认为荀卿赋具有明确的礼学追求,宋玉赋则严守赋之“讽颂”家法,发挥其美刺功能;第二章以两汉京殿苑猎赋为考察对象,详细论述了这些大赋所具有的美颂与
本书设五章十八个小节,根据小说发生发展的轨迹及其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背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探讨和挖掘不同时代的各类作者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思想文化,创作出具有艺术魅力的小说,塑造鲜活的各种人物形象,而不同时代的人物故事又有哪些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特征,本书均进行了完美的论述。
本书将当代女性诗歌作为一个整体现象放在现代性的视野中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当代女性诗歌写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转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原因,探寻九十年代转型期女性诗歌写作的题材内容思想倾向、艺术技巧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在现代性、时代性、女性、诗性,技术性五者构成的逻辑关系中,对当代女性诗歌写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呈现出断
本书聚焦于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在现代中国视阈下的嬗变,无论是英雄和斗士,还是行者或猴孙,无论是反抗者还是皈依者,这一形象都折射出背后的时代精神。书稿不仅立足于中国故事孙悟空,亦有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认同与建构的讨论,不仅探讨之前,亦关注当下,是一部精彩的文化研究著作。
《诗经直解》是陈子展先生几十年《诗经》研究成果的汇集,全书包含对《诗经》全文的翻译、对名物、词句的辨析和各篇主旨的考辨,全书兼顾了译注与专题研究两个层面,既有今译、注释,又有解题及专论,与一般译注本相比,本书的考证功力更为深厚,“汇注”及“章指”融汇众家之长而成一家之说,与一般专题研究著作相比,其解题(“今按”)及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