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史学冯汉骥英文卷》为冯汉骥先生的考古学、历史学相关论文集,收录冯先生论文、论著共6篇/部,涉及中国古代宗亲关系研究、婚嫁习俗研究、成都永陵考古研究、玉皇起源考、中国古代民间习俗考察、古代神话研究等论题,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结集呈现了冯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也为目前及以后的考古、史学研究提供了便于查阅的文献资料。
《岳麓书院藏秦简数研究》稿是对岳麓书院藏秦简《数》整理和研究的结果。《数》是新发现的材料,它的形成时间不迟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通过整理和研究《数》,发现了大量新材料,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早期数学和秦代的社会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书稿介绍了秦简《数》的整理过程,对简文进行了释读,转写出释文。并从文字
古人所说的“人心”,是指多数人的共同心理,即群体心理。“人心”是影响历史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了解“人心”,也就能让我们更清楚历史。 《朱建军作品系列:焦虑的中国人》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典型群体,从心理的层面,分析“人心向背”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历史轨迹的影响。通过分析特定群体的心理,梳理其心理活动的发展史,以此来
《北大史学》收录中国史、世界史、史学理论诸方面的专业论文,以及书评、札记等,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刊物。本卷收录论文涉及元明清风俗、近代制度研究、中世纪史学研究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学界对相关问题的新认识、新进展。
《孰言吾非满族》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通过多点田野民族志和多视角的研究,阐释了满族从“满洲”到“旗人”再到“满族”的过程,并通过揭示“满族”这个民族范畴的政治性与实利性,勾勒出具体的“满族”图像,回答了谁是满族,他们如何认识自身的历史,他们的认同依据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这本由亚当·弗格森、法尼娅·奥兹-萨尔兹伯格著的《文明社会史论》在对人性的讨论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蛮族的历史、政治和艺术的历史、腐败和政治奴役等。第一部分论述人性的总体特征,第二部分讲述蛮族的历史,第三部分是政治和艺术史,第四部分是关于内政和商业技艺的进步带来的后果,第五部分则是关于各民族衰落的相关内容,第六部分最后论述
苏联成立之后,一直努力将各民族共同体锻造成一个统一的国族共同体。在斯大林时期,苏联构建了十分独特的一元化族际政治整合模式;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内在痼疾开始凸显和放大,民族政策虽然对此略有调整,却并未触及族际政治整合模式之根本;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随着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失控,各民族矛盾此起彼伏
暂时没有内容
本书作者认为,在所有书写政治的作家中,没有人比修昔底德更靠近公民和政治家的世界。他根据政治实践记录了政治研究的成型过程,向我们表明,仔细审察之下,最具政治性的观点意味着与政治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作为一个分析各种社会(包括民主制和非民主制的)且承受来自一场漫长又惨重的战争之压力的人,修昔底德要比其他古代作家更直接地向我们这
《唐代史学论稿(增订本)》是一本全面地、深入地研究唐代史学的论集,唐代史学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绚丽多彩的唐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作者积多年研究所得.举凡唐代史学之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成就,唐代史学与唐代社会的关系,唐代史家在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上的贡献,唐代史家的层出不穷及其风格各异的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