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莱州湾南岸海咸水入侵的机理和数值模型出发,逐步延伸到海咸水入侵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土壤盐渍化、重金属含量变化,景观格局变化,最后对莱州湾南岸的环境地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咸海水入侵地区的土地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印度洋观测起步较晚,但已有的观测和研究表明印度洋季风和海气相互作用会直接影响我国气候,因此,增强对印度洋海洋环境和海气相互作用的认识意义重大。上层海洋是海洋热量、动量和能量较为集中的层次,印度洋环流的季节变化及其他主要海洋现象都反映在上层海洋的热盐分布结构中。本书对印度洋上层海洋的风场、海浪、海流、海水温度、盐度、密度
南海是岭南古城,广东首邑。南海人在沃土鱼塘之中培育食粮,养蚕纺丝,提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流水线上制造吃穿住行的产品,给人们的生活提供实实在在的物质便利;还打造了诸如狮艺、粤剧、南拳等文化瑰宝,滋养着岭南乃至华夏的子孙。作品通过展示南海的城市起源、历史人文、经济产业、生态环境、文明轨迹等来解读南海作为广
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海洋强国”“文化强国”已逐渐从国家战略转化为地方经济实践、国民思想提升与理论知识建设的过程。本书忠实记录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与践行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从中国海洋文化体系建设到国民海洋意识的提高,从涉海遗产的发掘与传承到全球涉海事务的交流与合作。国家海洋文化管理机构与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强强
本书是根据我们深水地质灾害团队*近年的科研成果在结合全球深海地质灾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南海深海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和防治,提醒政府和大众关注深海水地质灾害的巨大危害。全书总结了南海的灾害类型和国际研究进展,阐述了海底滑坡、浅层气、浅层水合物、浅水流和地震海啸等重要地质灾害的特征、危害以及各种预测技术
在中国古代的舆地学问中,海是被长期边缘化的,原本就不多的古代海洋图,历经战乱能够传世的就更少;加之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少有投入,普通读者甚至连影印的古代海图都见不到。 作者从发行量很少的古代地图集中、民间收藏家手里和海外图书馆等渠道,搜集整理古代海洋地图,将它们的来龙去脉、背后故事,以及中国古代海洋思想的形成等一一介绍
我国东部沿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为数众多的岛屿和广阔的海域。历史上,这里生活着形形色色的社会群体,从事广泛的涉海活动,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传统,创造了不同于内陆农耕文明的海洋文明,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为今天我们走向海洋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有鉴于此,本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海洋经济与贸
“人文海洋”,顾名思义,就是用人文的情怀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人文情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又包含“每个人”、“人民”、“人类”。人文海洋的理念是说,海洋是每个人的海洋,海洋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海洋,海洋是全人类的海洋。保护海洋环境,关爱海洋健康,是每个人的义务所在;发展海洋科技、繁荣海洋经济,是各国人民群众的民
全书实验体系完整,包括了从海洋数据采集、编辑到管理,从海洋矢量、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到空间建模,从海图制图到海洋三维可视化等内容。书中围绕海洋空间分析和实践主题详细介绍了海洋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和处理,海洋矢量数据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海洋栅格数据的插值、重分类、邻域统计等空间分析,基于ArcScene、Ar
本书着眼国家海洋权益与新的海洋防卫观,以海上通道战略区位与空间信息技术的视角,对环中国及其邻近海上诸多战略通道,进行信息融合与类型体系分析,并重点兼顾*为关注的自然条件逐一阐述的同时,基于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就完善岛链间通道数据处理与应用平台,以专门的章节列述了海峡信息系统建设及其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