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是我国首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自汉代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本书为传统文化读物,古代儒家经典名著,为经久不衰的
在省委宣传部关于“持续打造出版精品”精神的指导下,积极落实“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一批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读物”的指示精神,打造“大家学术文库”系列图书,此次申报为第一辑。该系列图书涵盖了20世纪初至中期的知名学者,如舒新城、王国维、傅斯年等学术大家
《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期吴、越两国攻伐争霸之事。《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郡斋读书志》都著录为十二卷,宋以后残缺。今传世本《吴越春秋》仅十卷,前五卷记吴事,称“内传”,后五卷记越事,称“外传”。《吴越春秋》编排史事较为系统,但因多有神仙怪异,复加以作者的主观色彩,不类信史,反类小说,但部分记载颇有特色。《越绝
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在书中围绕《周礼》六冕制度及其对历代冕制的影响,探讨了服饰礼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他指出,六冕并非真实的周朝礼制,而是《周礼》的建构,具有“君臣通用”的特点;后代各王朝在宗经、复古思潮推动下,重新采用古冕,同时从尊君、实用出发,立足现行品位结构而调整古冕等级,理性化与世俗化倾向最终导致了“服周之冕”的低
《中国史纲》是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简明读本,原为张荫麟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对史料进行了严格的甄选,并融入了自己的历史观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历代社会的变迁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从殷商到东汉的历史画卷。因书中没有繁琐的引证和考据,非常利于学生阅读,因而被著名古文字学家
本书是一部中国先秦通史,详细地叙述了我国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和当时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今人再现了几千年前的社会面貌和精神风气,实为一部佳作。
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藏《周礼疏》是流传于今的唯一的《周礼》单疏本,其底本应刊刻在宋室南渡之后,有可能是南宋国子监本。残存三十一卷(卷一至三、卷七、卷八、卷十二至十四、卷十八至四十),抄写于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日藏旧钞本《周礼疏》揭示了《周礼》一书由单疏本到经注疏释文合刻本的文本转变过程,保存贾公彦《周礼疏
《春秋穀梁疏》十二卷,唐杨士勛撰,最早刊刻于北宋咸平四年至景德二年间,由国子监付杭州刻梓,南宋初年得以翻刻。此爲义疏原本,后人称为“单疏本”。南宋中期以后,福建建阳书坊将《榖梁》经传、注、释文与杨疏合编,成十行注疏合刻本,经元泰定间翻刻,成爲明清以后通行《春秋谷梁注疏》的祖本。而宋刻单疏本流传絶少,几乎湮灭不爲人知。明
孔颖达《春秋正义》三十六卷,日本江户时代文化十二年(1815)至十三年近藤正斋据正宗寺本抄出。十二册,每册三卷,现藏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末册(卷34-36)有边栏,其余各卷皆无界栏。半叶15行,行25字上下。卷首有长孙无忌《上五经正义表》、孔颖达《春秋正义序》。有1933年日本东方文化学院珂罗版印本,小林忠治郎印制。同时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