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论余华小说《活着》的道家精神、《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经典化”及其“经典性”、澳门新移民诗人冯刚毅的人生之诗、冯刚毅传略、淘空了传略、韩牧诗歌创作的“澳门特色”、粤语流行歌曲的文化路径与启示等。
本著作主要围绕当代中国乡土叙事现状,选取李锐创作的“吕梁山系列”、贾平凹“商州系列”、李春平“大巴山系列”、梁鸿“梁庄系列”、莫言“高密东北乡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作品为文本研究对象,从故事伦理、叙述伦理、阐释与审美伦理三个维度,探究了叙事与现代乡土社会转型故事书写、叙事与叙述修辞选择、叙事与读者批评阐释、叙事与审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呈现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整体面貌,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对不同时代的代表性文学创作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北宋文学、南宋文学、辽金元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等。本书在结合具体的作家与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与阐述,突出了每个时期创作的特点。希望通过对中国文学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阐述明清文学的思潮演进;第二章阐述明清文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第三章阐述明清文学的文化批判性,第二部分第四章阐述明清诗歌的创作研究;第五章阐述明清戏曲的创作研究;第六章阐述明清小说的创作研究,第三部分第七章阐述明清文学的出路与历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涉及面宽但论述集中”,本书兼顾了
本书收录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内容包括理论前沿、名家论坛、知名作家访谈、名作评论等部分。其中,理论前沿部分着重收录网络文学研究领域具有权威性、指导性的新观点、新见解;名家论坛部分主要收录网络文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的重要论述;知名作家访谈部分主要是对网络文学创作方面知名作家进行采访而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文学虽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画等号,但两者有诸多相合之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应把握传统文化特点,传播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应注意方法,教学时可在文学史讲解、作品选分析、实践活动考察中巧妙融入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是促进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
本书对民本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与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道出于一”:民本主义的传统资源;2.“道通于一”:传统“民本”的现代转型;3.“国民至上”:“民本主义”与清末民初的文学生产;4.“诸根互用”:“民本主义”与“五四”新文学运动;5.“民本”与“人本”之间:晚清至“五四”文学
本书共十章,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的核心、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理论、文学发展与民间文学的滋养、正统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消长、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巨大推动作用、隋唐时期的文学发展研究、宋元时期的文学发展研究等。
本书设有“大文学研究”“大文学视野”“儿童文学研究专栏”“纯文学研究”等栏目,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古籍诠译馆筹备情况再考》《西南联大音乐活动历程》《中国儿童戏剧创作的困境和突围策略》《四川五君与“南方性竞猜”》等文章。
本书从微观入手阐释古代文论的这些问题。共分四章:第一章古代诗学命题“诗言志”。主要分析春秋时期的“诗言志”、“诗言志”说的流变、“诗言志”阐释之述评。第二章古代文论中的称谓与题称。主要论述明、清诗话中的杜甫称谓,分析刘勰的“杂文”称谓,阐述《文心雕龙》在明清诗话中的题称及接受。第三章古代文论中的风格与象喻。主要分析严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