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是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书中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以及上述遗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现了玉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担任
中国人的名号制度包括姓、氏、名、字、爵、謚号、职官和亲称等内容,极具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名号研究亦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传统课题。20世纪以来,出土文献的大量面世爲传统课题带来了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以清华简爲代表的战国简册,记载了大量的人物名号,爲学界研究先秦人物名号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数据。本书在前辈学者所取
1996年,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滦县韩新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在韩新庄村东南发现261座瓮棺葬。这批瓮棺葬规模庞大,时代跨度大,自战国中期持续至西汉中期,分布密集,葬具类型丰富且组合方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为战国秦汉时期典型墓地之一。韩新庄瓮棺葬的发现完善了河北乃至京津冀地区瓮棺葬考古学文
本书介绍了七百多个甲骨文字,趣味地展示甲骨文中的人体形态、衣饰妆扮、饮食习俗、建筑居止、交通出行、繁衍生养、疾病死亡、田猎活动等先民生活情态。这是一本常用字的甲骨文知识普及读物,也是一部从文字形意的考释出发,与殷商时代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相结合,通俗描述殷商社会的历史读物。
本书详细介绍了由沈阳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珍·赏——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文物荟萃”展。通过第一部分朝堂礼乐、第二部分锦绣华章、第三部分筵宴美器、第四部分殿阁佳器四个内容,通过瓷器、玉器、织绣等多品类精品文物进行展示。从使用上看,既有用于各类宫廷礼仪的典章类文物,也有体现日常生活的服饰饮食类文物,还有反映清宫雅赏的陈设类文物。其
本书以明代抗倭遗址建筑的文化设计活化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建筑艺术为脉络,扩展至英雄形象、器物形态、书法典籍等众多领域,以设计符号学、设计艺术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为研究基础,挖掘与抗倭有关的文化艺术元素并加以保护利用,发展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抗倭地区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竞争力,促进和提升旅游业发展,以达到弘扬中华优秀
本书是作者对近年来宋代青白瓷的最新研究与前沿考古发现的细致考证整理之后撰写而成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即:一、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兴起与五代制瓷业的关系;二、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历史分期和各时期面貌及其特征;三、元代景德镇青白瓷;四、关于景德镇陶瓷史几个问题的探讨;五、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六、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标本品鉴。
本书以档案资料为依托,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讲述沂蒙地区革命星火的传播、党的组织建设、党领导沂蒙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建设革命政权、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大生产运动、全力拥军支前、发展红色文化的历史故事,以及伟人将帅情系沂蒙,领导指挥沂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斗经历,旨在用档案讲好党的故事,传承沂蒙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生死与共、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楚系简帛文字的高水平学术著作。不仅对楚系简帛文字进行了科学的整理编排,而且进行准确的隶定,既具有工具书的使用功能,又兼有释疑解惑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楚系金文的高水平学术著作。其主体部分以年代学分类为序对楚系青铜器铭文进行了系统性的汇编。书中编制有楚系金文字表及检字索引便于读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