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战略区域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围绕全球价值链演变与中国长三角区域创新实践主题,对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效率、空间公平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价值链的嵌入、重构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等相关议题展开分析,对于相关产业具有一定参
本书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度影响、国资国企管理的模式得失、产业升级赶超的路径优劣等三个维度,对经济赶超中的制度因素和具体路径做了国际和国内、历史和当下、经验和教训等多个视角的研究讨论,以还原真实世界得国有企业和产业政策,借鉴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益得他山之石,助力市场导向的国企改革和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推动中国经济赶超目标的实现
刘润(1970-),女,辽宁旅顺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政治经济理论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和经验的大量积累,为经济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营养;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中国经济学家施展才能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中国经济学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中国经济学70年来有八大进展:一、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建立五级三类四体系,推进“多规合一”,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近年来,上海建立了“总体规划——单元规划——单元规划——详细规划”的空间规划体系,开展了大量空间
本书将西部乡村振兴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提出西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米袋粮仓"、内陆重要的"安全屏障"、流向全球的"人口红利"、农村改革的"试验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扎根西部农村地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任务入手,专题
于如何促进西部经济方式转变走上高效益的经济增长之路,本书在研究了其它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部分省市的先进经验之后,提出,一是加快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业、创新开拓广大空间,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二是政府要大力加强教育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尽快提高西部地区
本书主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概述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以严谨平实的语言、最新详尽的数据、生动贴切的案例,展现出中国经济的概貌、新颜和实景。本书主要包括八部分内容,即步入新时代的中国、振兴中的乡村、重塑活力的国有经济、转型升级的民营经济、新产业与新动能、更协调的区域发展、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更平衡更充分
本书共分主报告与分报告两个部分,其中主报告主要对中国2018年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与对2019年的形势进行了预测;分报告共11个,对就业问题、高技术产业发展问题、资源和农产品外源性成本冲击、债务周期和政策选择等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本书提出全新思考世界结构裂变期中国的战略选择,以改革的精神来全面梳理和定位中国2019年
本书将以克服制度障碍为基础,从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效益出发,从制度建设、政府竞争、市场发展、产业分工、协同创新、公共服务、社会网络和文化融合等方面,对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进程及其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和障碍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提出切实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