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上篇分为两章,第一章讨论道家道德哲学的形而上学性。第二章探讨道家向道教的转化。汉代是道家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注解《老子》在汉代出现了高潮。经过有目的的诠释,具有思辨色彩的道家伦理逐渐变成了神学色彩浓厚的道教伦理。中篇从第三到第六章,以道教劝善书为例探讨传统社会的道教伦理。道教劝善书指假托神的
本书是一部古籍整理图书,以明万历年间“未孩堂”刻本为底本整理,参照郑观应刊本、萧天石《道藏精华》影印本、《藏外道书》第五册影印本为校本,以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藏陆西星抄本《三藏真诠》为底本整理,陈撄宁手抄本《法藏总抄》为对照。共有八卷,收书十五种。内容分为两类:一注释,有《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黄帝阴符经测疏》《老
本书可以为读者提供了解太阳宫的直观资料,进而让人们对道教文化有更直观的认知和感受。铁岭太阳宫是亚洲最大的全石中国材质、采用明清传统(北方)工艺的建筑群。宫观的殿、楼、亭、廊、碑林建筑用材全部采用石头。整体建筑是典型的中国明清传统(北方)工艺和风格。石建筑工艺和中国明清传统(北方)建筑工艺完美结合,形成太阳宫大规模建筑群
道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它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义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方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间。道教文化内容庞杂多端、纷繁灿烂、包罗万象,既有超越性的追求,极其高雅,又有普及于民间的内容,极其通俗。通俗部分已演化为民间风俗,从古至今影响着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劳动
本书为作者教育部课题“道教环境美学思想研究”最终成果。道教环境美学是道教研究、道教美学研究下的一个分支。该领域属于新兴学科,是一片亟待开垦耕耘的学术沃土。道教讲究天人和谐发展,无为而治,善待自然,尊重生命。其思想中包含的休养生息、尊重自然规律的智慧对今天的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许多相契合之处。本书
本书在比对敦煌吐鲁番道教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对敦煌道教文献的形态及复原、道教文献文本生成演变方式、佛教道教关系、道教仪式文范的发展及结构、道教文献语言文字研究等方面做了探讨。另外,本书还对前人所做的敦煌吐鲁番道教文献目録做了补充和匡正。
邵以正是明代道教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明初净明“中兴”的关键人物。学界对邵以正的研究不多,且多在研究赵宜真、刘渊然之时有所旁及,更鲜有专论邵以正思想者。本书即从人物及道派思想史的角度切入,对邵以正的生平履历、刊行的著述、《正统道藏》纂修及其主要思想进行了全面考证,不仅对元季明初赵宜真、刘渊然、邵以正-系进行净明道统重
道教发展到宋代,其宇宙观、生命观和救度观都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本书以宋代道教炼度为研究对象,对道教炼度的历史渊源、形成与发展,及其在宋代的类型与特点做了梳理,探究其与早期道教及唐宋内丹道的联系,比较其与佛教施食的异同,揭示其蕴含的宇宙观、生命观、救度观以及忏罪意识等,以探讨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本书作者治学态度严谨,所进行
民国时期成都道教处于时代变革大背景中,与政治体制、国家政策、社会思潮、地方政治、民间信仰等多方面存在互动。这种丰富而复杂的互动关系,造就了成都道教独特的生存状况,也部分反映出民国道教的一般处境,即困境与机遇的交织。文章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其一是民国成都道教所处历史背景,其二从知识精英、产占用等角度,分析成都道教所处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领域的现象,有其特殊的经济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其社会功能,形成宗教经济。道教的发展同样如此,但对于道教宫观经济的研究,无论是从经济学还是宗教学的角度,研究成果都很少。基于此,本书以陕西几处具有代表性的道教宫观为个案,对其在清代民国年间的宫观经济发展做了深入分析,以期对全真道在清代民国年间宫观经济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