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集中展现中国墨子学会和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30年研究成果的纪念文集。1991—2020年,是墨学研究的春天,是墨学全面繁荣的新时期。本书以编年体的形式,梳理了这一时期墨学研究重大事件,展现了这一时期墨学研究几大特点:一是开创了大学和地方联合,大学给予学术指导,地方给予活动支持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促进的发展
《论语》是传统儒家经典之一,为历代学者所重。从经学史的角度来看,关于《论语》一书的文字训诂和义理阐释,有一个长达两千年不断切磋琢磨的历史“过程”,而对于《论语》的注解以及《论语》学的形成,从汉朝便已经开始。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郑玄、何晏等人对《论语》的注解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论语》学的研究也从传统的经学慢慢开始具有
本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转丸、胠乱)失传。《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该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为后世了解纵横家与道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参考。本书在重现这部经典的同时,以现代视角对其进行全新解读,并配了上百
本书第一部分,重点阐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一仁。通过对仁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孔子定律,即一个人通过克己复礼,实现了精神上的蜕变,成了一个有信仰的文明人(微观的仁)。而一旦文明人越来越多,天下就能变成一个有信仰的文明社会(宏观的仁)。孔子定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关于信仰的一般性规律。它将人类社会信仰的发生及发展的全过程,阐述的一清二
这是一本解读《道德经》的中国古代哲学类读物。本书立足老子故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历史典故、典型案例对老子的《道德经》进行深入解读,引导读者认真学习借鉴老子“道法自然”“和光同尘”的生态智慧,“少私寡欲”“为而不争”的人生智慧,“无为而无不为”“利而不害”的处世智慧。通过元典文化引领,促进社会“尊道贵德”水平提升,体
本书为“中国古代经典译注”系列图书之一。《鬼谷子》是一部战国时期的谋略学经典,着重探讨权谋策略与言辞辩论技巧,书中共分“捭阖第一”“反应第二”“内楗第三”“抵巇第四”“飞箝第五”“忤合第六”“揣篇第七”“摩篇第八”“权篇第九”“谋篇第十”“决篇第十一”“符言第十二”等篇目。本书线装成册,以全注全译的形式注释原文,且每篇
本书为“中国古代经典选译”系列图书之一。全文共五十五篇文章,本册精选了原著的部分篇目,并对其进行了注解、释义以及内容赏析。按照内容,在刑名法术类中选择了正面论说的“五蠹”“显学”两篇,法术势结合的“有度”“八经”两篇,批判现实的“八奸”“十过”“三守”“问辩”“六反”“八说”六篇以及策术中的“说难”和明志中的“问田”。
本书为“中国古代经典译注”系列图书之一。《道德经》亦称《老子》《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基本上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道德经》重视辩证地去观察、处理问题,认识到有与无、高与下、前与后、好与坏、善与恶等事物都是在相互对立中才能出现,
本书为“中国古代经典选译”系列图书之一,为线装本,收录了《老子》八十一章及《庄子》三十三篇内容,且每篇均配有注释、译文和解读,以便读者理解和赏析。《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庄子》,又
本书为“中国古代经典选译”系列图书之一,采用传统线装工艺装订。选译本精选了《孟子》七篇十四卷中的“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等内容,《荀子》三十二篇中的“劝学”“修身”“不苟”等内容,精选内容为两部儒家经典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孟子“仁政”“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礼法并重思想的章节,便于读者在浩瀚的古典文学海洋中